1922年3月26日,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各报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清室准备将奉天的《四库全书》以120万元的价格出售,还特派了人员向驻京各国使署询问有无买主。日本表示无论如何一定要将《四库全书》买到手。随后,两方人员进行了秘密交涉洽谈。
《四库全书》于乾隆年间完成。当时共抄写了7部,分别收藏在北京紫禁城、圆明园及奉天、承德、杭州、扬州、镇江7处。由于清晚期多年战乱,到民国时,《四库全书》仅剩下4部。
这好端端的怎么要卖《四库全书》呢?原来,此时清室开始大规模筹备逊帝溥仪的婚礼,经查阅《大清会典》和清朝历代皇帝大婚的档案,最后决定按照光绪皇帝婚礼的规模来办理。虽然那次大婚的花费相对比较少,但小朝廷也没有钱铺张办理了。为此,溥仪要求典礼处大婚用款不准超过30万两,如若超过此数,朝廷就不再拨款。
但是,按照内务府最后的计算,即使一切从简也需要50多万银元。不得已之下,内务府派人去总统府,恳求民国政府拨发拖欠的岁银使婚礼能够正常进行。当时民国财政部写了一封颇含歉意的信给内务府,说民国的经费实在困难,所以才导致优待岁费不能按时拨发,现在为助大婚,特意从关税税款中拨出10万元以供使用,其中2万元就算是民国的贺礼了。这10万元仍然不足以满足溥仪大婚的花费以及偿还以前的债务。为了维持“朝廷”的“尊严”和满足皇室的享乐,于是他们将目光盯上了《四库全书》。
逊清皇室欲将《四库全书》卖给日本的消息刚一传出,马上就受到了各界的舆论谴责。1922年4月1日,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马衡等7人发表声明指出,《四库全书》及宫中所藏一切图书古物,都是国家的公产,并非爱新觉罗一家的私产,如果卖给外国人,不但是毁弃国宝,更是国民的耻辱。他们还强烈要求政府迅速派人查明此事,并将《四库全书》从保和殿内转移至其他适当的部门,妥善保管。
由于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逊清皇室欲将奉天的《四库全书》卖给日本以筹集经费的企图没能得逞。 (据《中国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