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家慧
这里每天都有生命的奇迹,每天都上演着荡气回肠的故事;这里的医务人员唱响一曲曲妙手仁心的生命赞歌;这里的医生不是华佗,却有着起死回生的本领,面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的心血管疾病,他们运用先进的微创介入技术和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治疗,将死亡线上的无数患者拉回,使众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得以重生。这里就是白城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疗区。
白城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疗区是一个病区环境清新整洁、服务优质、流程完善、医疗规范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专业科室,具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良的医护骨干队伍,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医疗、护理特色和优势,是集医疗、护理、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特色科室,技术水平在白城市处于领先水平。
55岁的患者高女士在家晕厥后,突然意识丧失,被急救车送入白城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疗区,病人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心跳骤停。时间就是生命,该科室医护人员立即组织抢救,实行心肺复苏,电除颤,高女士意识恢复后,其冠脉造影显示:右管近段100%闭塞,20分钟后,医生于患者病变部位顺利植入支架。经过医护人员近一个小时的全力抢救,高女士自主心跳恢复,生命体征平稳,经后续治疗后最终康复出院。
60岁患者赵女士,突发胸痛入院,明确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期间患者反复发生室颤、心脏骤停,医护人员果断实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同时应用肾上腺素、胺碘酮等药物,并紧急实行冠脉支架植入术,于闭塞血管植入支架,期间患者室颤、心脏骤停多达32次,经全体医护人员通力抢救,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平凡事迹的背后,彰显出了白城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疗区医护人员协作的精神和高超医疗水平。
据该科室主任王亚才介绍,一直以来,科室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派出医护人员赴上级医疗单位参加短期培训与学术交流。在全院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背景下,科室不断开展新技术,拓展新业务,先后开展了急性心梗的溶栓治疗,房颤的规范抗凝治疗及床旁临时起搏治疗,并于2014年开展了冠心病介入诊疗及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治疗,以上技术已达到或超过同级医院的先进水平,填补了白城地区的技术空白。
科室建立了一条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塞抢救绿色通道,成立了专门的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小组,形成急诊科、心内科、“绿色通道”介入治疗小组、导管室和心脏监护病房的联合救治网络。
绿色通道治疗小组由冠心病介入治疗医生、护士和技术员组成。这是一支爱岗敬业、医术精湛的精英队伍,工作人员电话24小时开机,随时应诊,本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与时间赛跑,为抢救危重患者,争取每一秒钟。
王亚才主任告诉记者,心脏起搏技术发明最初是为了治疗心脏跳动过慢,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起搏已不仅仅是缓解心律缓慢引起的晕厥、乏力等症状,它向着更高端的方向发展,包括为防止心脏性猝死的埋藏式体内除颤仪和控制心衰进展、改善心功能不全的三腔起搏器及二者功能均具备的CRT-D起搏器。“这大大减少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王主任说。目前该科室也已开展了数十例永久起搏器的置入,临床效果显著。
在科室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挂满了一面面来自患者的感谢锦旗,其中“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医护人员、胜似亲人……”是该科室近日收到的一位老病人送的锦旗。
护士长李雪告诉记者,老人名叫于静,74岁,她们都亲切的叫她于婆婆。老人是一位高血压病、脑萎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年受病痛的折磨,反复住院,刚住院时处于绝望的状态,心理极其脆弱,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恢复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次查房,于婆婆总是感激地说道:“我已经多次在心内科二疗区住院治疗了,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照顾,更充分感受到了医院的高品质服务和高超的医术。从主任到护士长还有众位医生和护士都很敬业,我非常信任你们……”诸如此类病人发自内心的言语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心内科人的心理,并时时激励着科室医护人员的不断进步和付出。“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受到病人如此的感谢时,那一定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和鼓励。”护士长李雪对记者说。
心血管内科不同于其他科室,病人多数都是危重病患,稍有偏差便会危及生命。为了更好保障病患生命健康,科室设置了先进的心导管室、运动平板、超声心动图室、心电图室、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室等配套设施;斥重金配备如多功能心电监护仪8台,心脏除颤监护器1台,临时起搏器1台,导管室拥有先进的血管造影系统及心脏主动脉球囊反搏仪。
经过近年的跨越式发展,白城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疗区已成为科室有特色、医护有专长的特色科室。目前现有固定床位62张,其中重症监护病房设有床位6张;现有副主任医(护)师等专业人员21名,多名医护人员培训、进修于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他们在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高血脂、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部分专业技术达到国家级水平,在我市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