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时,蒋欣做了个决定,她要到北京去,从此以演戏为生。这个决定获得了双亲的支持,父母陪着她离开湖南前往北京。两年后,蒋欣挣到了钱,帮一家人在北京买了房子。戏越来越多,演技也越来越好,可是,她内心也有很多遗憾,比如没有接受大学教育,这一度让她很自卑。
演戏的人就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在演戏这个事情上,蒋欣是不懂用“巧劲”的人。她唯一擅长的技巧,就是尽量成为所扮演的那个人。
22岁时,蒋欣在电视剧《危情杜鹃》中饰演了一个蓄意破坏别人家庭的偏执狂,回忆起来,蒋欣认为这是她演过最累的角色,一度,制片人在剧组里看到蒋欣都要躲着走,因为他感觉蒋欣不在拍戏时,眼神也是直勾勾的,像个变态。
投入是她的不二法门:“你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要活100天或者90天、80天,你要在这些天里捕捉到她一生的东西……当然,每一个演员演戏都会觉得累,因为真的很难。”
《欢乐颂》中的蒋欣,依然投入。剧中,樊胜美最为华彩的地方,发生在她撕开所有伪装之后。处理完家事回上海的路上,坐在安迪保时捷上的樊胜美把车叫停,她径直走到江边,大吼了几声发泄心中的积郁,用夹杂着痛苦的长串独白,阐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变成别人口中“捞女”的历程。
这场剧本中原本没有的戏,是蒋欣向导演“要”的。蒋欣觉得樊胜美在压抑了这么久以后,应该有这样一段独白,道出她积压多年的委屈。实拍时,蒋欣心里走着樊胜美的情绪,嘴里倒豆子一般说了7分钟,最后,有近4分钟台词剪进了片中。
樊胜美说完后,有肢体接触恐惧症的安迪上前拥抱了她,一直不待见樊胜美的曲筱绡也被感动了,大家抱在一起,22楼的姐妹们完成了和解。这场戏,樊胜美获得了观众的同情。
蒋欣不急于把自己的热度变现,“如果在乎的话,可能在拍《天龙八部》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公司那时把我宣传得特别火,可能我很快就掉下来了,因为那时我的演技很不成熟。我现在觉得自己很踏实,每一步都走得很稳,起码在业务上我不会掉链子。”
没接受大学教育,内心一度很自卑
个性看似张扬的蒋欣,内心里也有自卑一面,没接受大学教育成了她的一个心结。
当年,拍《大脚马皇后》时,导演周晓文和主演唐国强、吕丽萍对剧组里19岁小姑娘蒋欣的前途有过一次争论。身为北京电影学院老师,周晓文认为蒋欣不需要像其他小演员那样走先入学深造、再出来拍戏的老路,他主张蒋欣应该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但唐国强、吕丽萍认为,如果蒋欣想在这个圈子里有更好的发展,应该去读大学。
蒋欣算是两边的意见都听了,她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失败了,于是她也爽快地选择了放弃。
蒋欣觉得自己可以在拍戏中积累经验,应该趁着机会多,多赚钱。这个决定让蒋欣在后来后悔了很久,它加深了蒋欣的自卑感。
“去剧组的时候,很多人坐在那儿。大家聊起来,你是哪个学校的,我是哪个学校的,我进去的时候会孤孤单单坐在一个角落里,看着他们在那儿聊天,多多少少有些自卑。”这种自卑情绪让年轻的蒋欣变得异常敏感,接到选角导演的电话,对方一句“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就会惹毛她。
有时候,蒋欣又觉得,没读这个本科真的无所谓,但想法又在几年后发生了转变。在《继承人》剧组,蒋欣对一名年轻演员敬佩不已,对方中戏毕业,在北京人艺工作过,对方能把大段的对白处理得特别有音乐性,令人赏心悦耳。“我身边很多学院派演员,真是了不起,无论是台词、肢体语言,还是内心捕捉、角色定位,他们会把整个戏码得非常好,就像谱曲似的,而我不会,我得靠即兴的东西。”
现如今,蒋欣也不会妄自菲薄,她给自己的判断是“我真的就差那点理论知识,如果能有一些理论支撑,就不会那么累。”只是青春一去不复返,蒋欣将希望寄托于婚后、怀孕时,“希望那时有机会去镀镀金。”
(据《新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