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黑土地,头顶一片天;……不图英名流千古, 只求无愧过百年……”这首歌词精准地写出了我市著名作家韩友的心声。对脚下这片黑土地,已过耳顺之年的韩友无比挚爱,那是源自生命深处的真情告白。日前,随着韩友和儿子韩子龙合著的长篇历史题材小说《皇天后土》荣获第四届吉林文学奖一等奖,该书的电视剧本创作,也列入了省级优秀文艺作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韩友,这位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市农委正处级调研员、知名作家,倾尽一腔赤子之情,终于完成了白城文坛及白城农业史上流传后世的两部“大作”:《皇天后土》和保护性耕作推广。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令人尊敬的耕耘者,他一路走来的点滴无不渗透着其内心对天地的敬重、对责任的担当和对人生的思考。
执情而书,处女作开启创作园地
文学创作源自于生活,生活成就了持之以恒的追梦者。
1956年,韩友出生在长岭县原巨宝公社西安大队一农民家庭。由于自幼受纯朴家风的熏染,成就了韩友善良、正直及厚道的品格,年少时文学创作成为韩友深存心底的梦想。读高中时,身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的他,渴望着继续求学之路。虽然受当时条件的局限,在高中毕业回家当了两年农民之后,他还是以勇于挑战命运的不屈行为,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求学之路。
1978年,韩友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原白城农业学校园艺学科任教。1984年,他被调到原白城地区农业处经济作物科,第二年即到新成立的果树生产办公室任职。怀着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韩友全身心地投入到果树的种植方面,一干就是数年,且成绩斐然。1989年,因患甲亢病病休。
病休期间,一个高中同学的不幸遭遇,令他萌生了为弱者呐喊而写书的念头,且一发不可收。当时,在洮北区蔬菜局生产科工作的妻子张咸艺极不赞同,因为写书不同于写诗歌、散文之类的作品。正是妻子的反对,才更激起了韩友的创作欲望。1995年,他开始着手写《野柳》。那时,由于受限于身体状况,他大半的创作是趴在床上完成的。长时间趴着写字,最受力的就是腰和颈部。沉浸于兴奋创作中的韩友,往往是因肢体受累达到极限而被迫“叫停”。看着丈夫如此辛苦创作却阻止不了,张咸艺送给丈夫一个“趴家”的外号。看着丈夫熬得憔悴的面孔和那摞越写越厚的手稿,张咸艺被感动得妥协了,主动成为丈夫作品的第一读者及校对。就这样,在家中那盏老式台灯下,他们一个写稿,一个校稿,组成了别样的温馨画面。经过历时近3年的艰苦创作,韩友的第一部作品32万字的长篇小说《野柳》得以完成,并将《野柳》投往了国内多个出版社。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了群众出版社编辑部打来的电话,通知《野柳》稿件已通过审核,可以正式出版了……那一刻,手握电话的韩友内心五味杂陈,猛然想起一句话:磨难对人生来说是一笔财富。
《野柳》于1998年正式出版。据张咸艺回忆,那次随韩友去北京群众出版社会商时,亲耳听到编辑们称丈夫为作家,那一刻,比领到一万多元的稿费还令她自豪和高兴。
不忘初心,造福一方释情怀
从此,写作成为韩友业余时间的主题。2001年,一部30多万字的反腐题材作品《伤口》创作完成。该书被时代文艺出版社选中,出版社准备付其1.5万元稿费并予以出版。这时,一位看到文稿的友人说了一句话,使韩友为之一震,出于诸多考虑,他放弃了这本书的出版。不为一己之利,凡事看人长处则是其内心的大情怀,正是这样的品格,令其作品如人品。
那本没能出版的小说原稿,如今依旧被珍藏着,韩友常以此稿警示教育儿子。
生活处处是舞台,在广袤的瀚海大地上,处处蕴藏着激发韩友创作灵感的素材。2002年至2003年,韩友完成了以白城某真实案例为原型的第三部小说——《村支书》,该书再次由公安部所属的群众出版社出版。此书一经面市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销售达26000册。
文学创作的丰收,丝毫没有影响韩友对本职工作的那份责任。出生于农民家庭的韩友,骨子里总有种使命感。身为地方农业行政部门副职领导的他,极度渴望造福这片土地。2005年,在市农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韩友带领县(市、区)农机部门领导,到北京、山西、陕西等地考察保护性耕作,并于第二年开始在白城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
“当你面对最讲实际的农民时,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事实说话,才有说服力。”韩友提起保护性耕作工作推广伊始颇有感慨。2006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在全市仅有45亩。怀着使命,靠着造福一方的信念,韩友在部门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汇报,主动协调,大力争取。很快,市政府便启动实施了“白城市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使保护性耕作得以迅速推进。截至目前,靠技术升级、机械研发的方式,从初期以户为主到目前整乡推进,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150多万亩,争取省和国家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示范基地。作为保护性耕作知情者之一的记者,对韩友说:“你为白城人民做出了一大贡献。”可韩友立刻予以否认,他说:“保护性耕作能有今天,不是哪个人的作用,也不是哪个人的功劳。这项伟大工程有今天,来自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来自于全市农机人的共同努力,也来自于广大农民对新技术的期待和渴求。我只是带头张罗了此事而已。”
2002年夏,在大安市红岗子乡一个偶然的机会,韩友读到了《白城文史资料》这本书时,被其厚重的内容所震撼,突然萌生了进行白城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白城地区文史资料。那是一个漫长而琐碎的过程,几年间,他就收集阅读文史资料300多万字,整理采访记录十几万字。而采访对象多为八旬以上的老人,他们提供的鲜活资料都成为其作品中的精华。而该书由于时间跨度长、涉及层面广,致使初期创作几易其稿,数年不得深入。也正是此时,韩子龙加入了创作,局面开始出现转机……
与时俱进,父子联手著佳作
爱之深责之切,韩友对儿子韩子龙的要求就是如此。当天,在接受采访时,韩子龙说:“没有父亲的影响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我更懂得了父爱的厚重。”韩子龙自小受父亲的熏染喜欢读书,酷爱写作,直至入迷。但怕父亲责怪,创作完全是在“地下”完成的。2003年至2005年读大学期间,韩子龙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25万字处女作《魔月》。另外,韩子龙还于2005年7月,背着父母参加了省政法系统公务员考试。被录用后,于10月到洮北区法院工作。
据张咸艺介绍,因为儿子学习偏科,高考时发挥不理想,导致丈夫对儿子很失望。无论父亲多么严厉,儿子从不顶撞。每次回到家就进到自己房间,关上门在电脑上写个不停,除了吃饭极少出来。
2005年8月末的一天中午,张咸艺下班回家路过市人社局门口,一群人围着看公务员考试公告。张咸艺也随同事挤了进去看热闹。没想到,儿子的名字竟然排在大榜的第二名。太突然了,张咸艺跑回家中将此事告诉了丈夫。当时,韩友怀疑是妻子看错行了。为证真假,二人从家里拿了把木尺急忙赶去看榜。这回用木尺卡着看,他们这才确信无疑。回家后,儿子对此消息反应并不热烈,只是淡淡地说:“噢,我知道了。对了,我利用课余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了。”说完竟自返回屋中。此时的父亲突然内心有所触动,这个不被自己看好的儿子,竟能背地里干下两件大事,还如此淡然,不可思议,看起来还真小看了儿子。
更超出韩友预料的事接连而至。2006年下半年,韩子龙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在起点文学网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两年的时间里,韩子龙在起点文学网发表的长篇小说《飞将》《仙道厚黑录》《宋殇》共计300余万字,点击率超过数百万。韩友对儿子这种创作并不认可,但面对越来越多人对儿子的肯定,韩友也在思考:儿子的文学创作完全颠覆了他那传统的文学创作之路。自2007年开始,随着韩子龙在创作领域影响度的快速提升,他先后参加了全省中青年骨干作家学习班、全省中青年骨干作家作品研讨班、鲁迅文学院第十三期中青年骨干作家学员班,并成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短短几年间,韩子龙以迅猛的方式成为闯入文学田地的一匹黑马。实力可说服一切,韩友惊叹儿子丰富的历史知识,而其新颖的创作思路不断令韩友刮目相看。韩友最终接受和认可儿子的文学创作水平,而父子联手写作的机缘由此而成。2007年,韩子龙开始正式加入长篇历史题材小说《皇天后土》的创作中,2014年该书完成,并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风蚀不化,净土之中矗丰碑
“创作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父亲常年伏案而书的背影,成为矗立于我生命里程中仰慕的丰碑。我很小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当天接受采访的韩子龙侃侃而谈,特别的风趣。
谈及其32岁晚婚,韩子龙笑着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当时,除了工作外,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文学创作上。由于在起点文学网发表作品,每天更新的内容多达数千字。为了不辜负读者的厚爱与每日守候跟读,韩子龙下班后就忙于更新内容。那几年,同学们都恋爱结婚了,可他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直到年过30岁,才经人介绍结识了同样热爱文学的女孩于扬。她完全是被韩子龙的才气所吸引,最终欢喜的穿上嫁衣,成为了韩子龙的新娘。如今,即将成为妈妈的于扬,一直支持丈夫的业余文学创作。韩子龙笑着说:“看到今天的妻子,仿如看到了多年前的母亲。韩家男儿真有福气,娶到这等贤妻,不成就些事儿真是愧疚啊!”
接受采访的张咸艺自豪地说:“当年,市文联的罗雁鸣曾说‘你真幸福,一家出两个长篇小说家’。”结婚数十年,张咸艺几乎从不让丈夫和儿子染指家务。正因为有了张咸艺这样的贤妻良母,韩友和儿子才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采访结束前,韩友很感慨地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咱来人世走一遭不能白活。每个人都要为生养我们的这个国家、民族着想,为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做些贡献,百年后才不至空留遗憾。”目前,韩友和儿子正着手《皇天后土》电影剧本及电视剧本的创作,张咸艺每天除负责一家人的吃喝,还要抽出一定时间来帮助校对……
现在,韩友的书房俨然成了专业创作室。让我们以静待花开的心态等待着,韩氏父子在他们内心辽阔的净土上不断耕耘,收获更多的文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