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收藏者周长宇的红色“中国梦”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16年6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藏者周长宇的红色“中国梦”

□本报记者 李彤君/文 罗雁鸣/摄
 

通常情况下,收藏就是一种个人爱好,然而对于某些收藏者来讲,与其说是爱好,勿宁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切和割舍不断的情结。在白城市就有这样一位收藏者,几十年来,他所倾情搜集、购买、整理并保存的既非钱币也非邮票,更非如某些人朝思暮想、企盼增值的老古董,他收藏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大事件、大新闻的报纸和刊物,以及一些珍贵的历史文件、文献。他就是年过六旬的退休干部周长宇。

为此,记者慕名来到周长宇家。一进门,迎面便是一个3米多长,上下7层的铁制货架,每层都摆满了他的“宝贝”:文献、报纸、图片、小册子、合订本等等。这个家俨然成了红色文化陈列馆,面对如此令人震撼的情景,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他说,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建设者不能忘记历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周长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周长宇的收藏情结正是缘自这里,因此说,他的收藏是为了纪念那一段渐行渐远的峥嵘岁月和一段段风雨与朝阳交替的时光,以此印刻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历经世界风云变幻、走过坎坷与艰难,走向新时期、走向复兴之路。

周长宇的收藏之路始终荆棘遍布,但他依然始终坚持、痴心不改。他说:“这些各式各样的‘红色’藏品,虽然只是历史碎片,很多时段我无法将其连接在一起,但是,尽管是碎片,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其伟大与辉煌之处。所以,汇总起来,也是传承历史的过程,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过去。”

周长宇搞“红色”收藏,一晃就是40多年,这些琳琅满目的经过历史风雨剥蚀的藏品,自然成了周长宇红色情结的载体。他说,一路走来得到了太多的不理解,可是,与我获得的快乐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收藏是一件漫长的事儿,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儿,也是一件烧钱的事儿,更主要的是,很多藏品在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换言之,得凭缘分、凭判断能力。

为了把这项“壮举”坚持下去,周长宇不仅仅在心理上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解和压力,而且经济上他也是全力付出。40多年来,他没少走弯路,更没少花钱。

为了省下钱来搞“红色”收藏,这些年来,周长宇不抽烟、不玩牌,就连喝酒他都控制,就是为了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收藏。就为这,他老伴儿有时也嘀咕他两句:“老了老了,工资都往这些旧报纸、旧书籍上扔,咋不知道留点‘过河钱’?”可周长宇却乐此不疲。老伴儿一看说不听、管不了,索性任由他去。

在家里,周长宇可以“我行我素”继续搞收藏,可身边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这一举动总是发出异样的声音。有的朋友说,他费时费力攒这些东西啥用没有?还有人说,他收藏的东西没人愿意看,不如处理了。可周长宇坚信,自己的收藏有价值、有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他向记者讲述了一则心酸的故事。那是2011年,周长宇因搬家,暂时把一部分藏品寄放在了朋友家的仓房里,没想到那年夏天的雨水特别大,仓房漏雨后,他的藏品不但被雨水浸泡了,而且发霉的地方还被老鼠咬得破破烂烂。面对这些昔日精心呵护的宝贝,他心如刀绞,不禁掉下了伤心和悔恨的眼泪。于是,他急忙把这些藏品搬到了自己还没装修好的新家。他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这些收藏品,一旦展开,就闪烁着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光辉。

记者站在他的藏品架前,只见一张张报纸、一期期杂志和一本本党章,还有数不清的泛黄的书籍,让人目不暇接。

在常人眼里,或通常的做法,面对手头偶尔积存的老旧物品,只是将其一放,不磨损、不丢失也就可以了,而周长宇则不同,即使是一张报纸,也整理和保存得完美如初。从他的藏品上,让人领略到了一位收藏者对藏品的珍爱和良苦用心。

在他的收藏中,有报纸或类似报纸的图片、海报以及宣传画等,他都一张张、一片片分门别类装入塑料袋,然后按照类别、年代整整齐齐的摆放,出奇的是,这些塑料袋竟与每件藏品的尺寸相吻合,看上去既整齐干净,又显得那般庄严,而这份庄严分明来自收藏者那颗金子般的心。

原来,这些与藏品相吻合的塑料袋都是他花钱定制的。用他的话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些东西。几十年来,为了这份收藏,周长宇无论走到哪里,都异常留心那些可藏之物,能要则要,能换则换,能买则买,至于地摊、古董市场和文物店等地方,他更是那里的常客。

周长宇的儿子在北京工作,他们老两口儿每年都要去北京住上一段时日。于是他便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到北京大街小巷的旧书摊上碰运气,遇到心仪的就花钱弄到手。在周长宇的藏品中,不乏绝版,于是有人欲出大价购之,均被他婉拒了。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每件藏品都是有生命的,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他可以用金钱买进,但绝对不能为谋利而出卖。这,成了他始终坚定不移的信念。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周长宇的藏品中有一部分是“文革”旧物。这段特殊的历史距今已过去半个世纪,所以即使是一本书、一张照片、一枚像章都显得弥足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抢救、征集、保护和收藏革命纪念物品的意识也在逐步提升,民间收藏者的举动也引起党史界、学术界、文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

民间收藏,虽然零碎,但细腻;虽规模小,但数量多;虽个体项目单,但集体品类繁。它犹如“末端防御”,具有着兜底、收网的性质,其潜能不可小觑。我们说,周长宇的举动是有意义的,心灵是亮丽的,他几十年的心血不会白费,他所收藏的件件珍品,定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些成果正在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