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洪军
在钟南山金壶峰下,一老者指着一处山水说:“有时候想念一个人,还不如想念一处山水来得实在呢。”这话细品起来,不无道理,人世无情山水有意啊。大山大水是原滋原味原生态环保的象征。
在这个世界上,最经不起风雨考验的便是人情。民谚说,人情就是一阵雨,下了,干了;朋友就是一层云,聚了,散了。而山水则不同,它不会以贫贱、富贵来选择你,只要你呵护它、尊重它,它就会迎接你、拥抱你,与你和谐相处。
在古诗词里,最可称道的就是对有情山水的生动描摹和大加赞赏。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此感触颇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其人,何等爱山、爱水,何等豪爽、慷慨,何等重情、重义。他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然而,到了老境之时,所剩的挚友只有敬亭山了。由此说来,对一个人,尤其对一个落魄之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山水永远是可依赖、可信任、可尊敬的朋友和精神之所。
唐代诗人王之涣写:“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是说山水多么浩大苍凉壮阔。唐代常建写:“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在状写山水自然生态环境,说尽了人在特定环境的特殊感受。
诗人毛泽东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气磅礴,内涵丰富,而且画面生态环境感极强,既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表象描写,更是豪情壮志的无限放大。
人为什么要亲近山水呢?就是心中藏有苦乐的缘故,我历来不赞同“游山玩水”这个俗语,就算是“游山玩水”,也总比灯红酒绿好得多吧。何况,没有一个人,寻到山水处,无不寄情者。山水的交融,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天下奇美的风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也在乎山水之间;“俞伯牙摔琴遇知音”成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尽了山水的本性和生态环保情怀,也蕴含着对动与静、德与功、修身与立业的抉择和取向。假如再进一步升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就是以哲思的眼光看山看水的结果了。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水因山的呵护而妩媚空灵,山因水的滋润而生机无限,山解水意,水伴山行,互为知音,不离不弃,永远相伴。
山水本来就属于每一个自然生命体,包括一切动物和植物。反之,一切自然生命,又都是属于山水的寄生之物。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并繁衍绵延至今,所依赖的就是大山大水生态环境的有情袒护和滋养。不像现今人类,有赖于山水,又漠视山水,污染山水,破坏山水,绞尽脑汁将山水商品化,这是最大的不孝、可怜和悲哀。
当有一天,人们从混沌中醒来,想再亲近绿水青山之时,大山大水早已面目全非、积劳成疾、病入膏肓,那就为时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