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峰
古城初夏,清风徐徐,天蓝地绿;古城初夏,百花争艳,情暖人心。
吴玉卓今年45岁,目前担任洮南市图书馆馆长职务。她语不惊人,却拥有一颗闪亮的爱心,一腔慷慨的热血,一份执着的奉献,一片无尘的忠贞。她那良好的品格彰显着古城洮南的底蕴,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动着无数古城人。
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是很拮据的,家家户户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衣食无忧就很不错了。艰苦岁月造就着吴玉卓良好的人生品格,她从小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
吴玉卓,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工业美术设计学院,在校期间成绩优秀,多次拿到校方及社会组织的美术设计大奖。1995年毕业后多家企业出高薪聘请,但遭到了怀揣梦想的吴玉卓拒绝,她一心一意想参加洮南市图书馆的招聘考试。1996年她以遥遥领先其他竞争者的成绩考入了洮南市图书馆,馆员工作一干就是20余年。在此期间她工作兢兢业业,脏活累活抢着干,图书采购、分类、上架等每一处都饱含着吴玉卓的辛勤汗水。2005年,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她被提任副馆长。2011年被组织提任馆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吴玉卓认为图书馆必须主动参与社会,在其功能、作用、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在国家的良好政策帮扶下,为激发农民读书创业的热情和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儿,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8年,洮南市建立了221个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在此期间,吴玉卓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书籍分配、书屋建设、书架摆放、管理人员培训等每一细节她都积极参与,时常废寝忘食夜不能寐。
过去,乡村与城市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讯息不平衡、教育条件有差异,是这条鸿沟存在的因素之一。在乡亲们逐渐“看得起、看得懂”图书后,农家书屋成为他们接收讯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条捷径。建立“农家书屋”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机制,则为打通乡村城市之脉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在吴玉卓的精心策划下,农家书屋普遍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细则”、“借阅须知”、管理员岗位职责等,并实行制度上墙,有利于监督执行。各书屋均设有借阅登记簿、阅读需求登记簿、征求意见本、图书损毁丢失登记簿等,使运行、反馈情况有据可查。
农民对时事要闻、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及时,农村学生有了更丰富的教辅读物,还有许多身为父母的村民来书屋取“教育经”,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拉近。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吴玉卓每年组织2次图书管理员培训活动,进行图书管理、分类、上架、借阅等业务的培训,使书屋的服务功能大大增强。还增加了农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等方面的书籍。
黑水镇五一村的马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家多年搞寒羊养殖,但由于近些年疫情严重,羊肉价格走低,收益并不可观。吴玉卓闻讯后,多次送去有关寒羊养殖的书籍和碟片视频资料,还特意请教专家为其分析解决疫情,评估价格走势,最后还帮助马峰联络销售,使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11年,在吴玉卓刚刚担任馆长职务时,为了提高图书馆知名度,她积极和相关部门沟通,研究图书馆发展方向,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在洮南市消防大队院内建立流动图书馆,并定期更换图书。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口誉,消防官兵们在没有任务时可以读书看报,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及时了解新闻动态。
近几年,吴玉卓多次组织爱心送书活动,多次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就在采访的中途,永康街道永电社区党支部书记苏靖来到了现场找吴馆长,原来前几天图书馆搞的送书活动走进了永电社区,但大批的图书没有地方安放,老百姓没法借阅,听到此情况后吴玉卓马上打开了仓库,又为永电社区送去了几个书架。吴玉卓说,只要有人看我们的书,我们图书馆会不惜一切代价,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存在的价值。
2012年至今,圆梦的吴玉卓每年都去偏远农村中小学搞几次爱心送书活动,引导孩子养成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吴玉卓还带领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农村贫困孩子解决生活难题,还不时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日子久了,她的足迹逐渐印记了洮南古城的每一片热土。
在吴玉卓的多年管理下,洮南图书馆的知名度明显提高,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截至目前,洮南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阅读量较过去明显提高。
图书馆藏纳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印记着风云变幻的岁月沧桑,描述着世世代代的过往云烟。面对未来,这里的发展更要跟随着现代科技的步伐稳稳前行。
当前,洮南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新址建设即将竣工,洮南市图书馆将拥有20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此时此刻的吴玉卓正在天天研究图纸,实地踏查,去外地兄弟馆参观学习等。经过多日的研究,吴馆长计划将新图书馆变成24小时服务制阅览室,设立儿童阅览室和成人阅览室,采购密集柜、借阅机、阅报机、电子阅览机等先进设备,要和诸多大城市接轨,让洮南的老百姓时刻跟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享受着先进技术的成果。计划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购阅览车建设流动阅览室,更加直接的面对在校学生、各级单位、偏远山区以及农民群众等。
不问耕耘,亦不问收获,任生命的年轮和岁月的转换一圈圈碾过,任风雨在一本本书籍中留下斑驳,悄无声息的化作泛黄的那一页,留下美好时光的一瞥——古城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