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文/摄
人生犹如一场单程旅行,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风景,幸福则是旅途中最美的陪伴。但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呢?7月10日下午,伴着室外38度灼人的高温热浪,在随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走访白城市信访局复查复核科科长臧永时,幸福感的答案猛然跳入脑海,那就是:幸福感与物质、地位因果关系不太大,其关键在于人是否懂感恩、有责任、勇担当。今年5月,在我市信访一线勤勤恳恳工作20多年的老党员臧永,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并已扩散。而其生活的原生态,是伴着这次患病而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臧永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热心助人、勇于担当、孝敬父母,令人感动。
勇于担当 不计得失
1965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农民之家的臧永,1984年入伍,1996年转业到白城市信访局工作,从事一线的接访和复查复核工作。
众所周知,信访工作每天面对的多为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更要有为民分忧的情怀。臧永常说:“来反映问题的群众,虽然多有情绪,但也说明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们多一分苦和累,群众就少一分忧和愁。”20多年来,他接待信访群众逾万人,受理复查复核信访事项数千件,办理信访积案几百件,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在工作中,迎难而上是臧永的一贯作风。2012年,是全国积案化解工作攻坚年,全省开展大规模积案化解活动。当时白城市接到了150件积案,这对除了领导干部,全局仅有11名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而言,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臧永所在的科室只有他一个人负责大量的群众复查复核工作,但有全局意识的他,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积案化解任务,臧永通宵达旦加班成常态。功夫不负苦心人,臧永终于在3个月的时间内独自完成了150个积案的信息录入工作,没有一个案件留下后遗症,这比省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月。为此,局领导给臧永的评价是:始终保持军人的良好作风,不怕吃苦、敢于担当,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并且还能主动向前“开辟阵地”,是大家工作上学习的榜样。
积极进取 率先示范
2013年,信访局所有一线科室,全员进驻市信访接待大厅,实现了信访人员全员进入一线接待的转变。为适应工作需要,臧永不仅自己积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还带领科室人员学,尤其是鼓励和推动年轻同志学。他说:“信访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只有全面吃透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论,才能不讲外行话,不做外行事。”臧永不仅业务求精,在工作中也处处讲奉献。他每天早早来到单位,打扫卫生烧开水;下班比别人晚,即便是周末也要到办公室转一转,总怕有群众来反映问题找不到人。2012年、2014年、2015年被评为市直机关五好科长,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臧永常说:“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就不配做信访干部。”他坚持讲纪律、讲操守、讲良心公道。臧永对待同志那颗火热之心如同隆冬炉火温暖着身边人,而其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人。
由于信访工作的特殊性,难免有被人不理解的时候。每每这时,臧永就会提醒自己,从部队走出来的人不能给曾经的那身军装丢脸;受党教育那么多年不能给党抹黑,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臧永在信访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臧永经年秉持信念不断发光发热,铸就了其在同事中的高大形象,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情投意合 苦中有甜
臧永妻子杨丽华告诉记者,结婚这么多年,她总结的经验是,看到丈夫紧锁眉头或是埋头吸烟时,就尽量不去打扰。因为她知道,丈夫此时一定是在寻求破解工作难题的好方法,自己要给他足够的空间。当年,杨丽华选择家境贫困且身在异乡的臧永,看重的也是其肯担当的一面。杨丽华闺蜜的丈夫是臧永的战友,闺蜜顺理成章当上了红媒,促成了臧永和杨丽华这段姻缘。结婚时租了间平房,家具都是杨丽华娘家陪送的。结婚头几年他俩两地分居,第二年有了儿子。那几年,杨丽华自己独自带孩子极不容易,但清贫生活中充满的思念与牵挂,让她感到很幸福。每次臧永回家,恨不得将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这般的体贴令二人的感情越发深厚。
1996年,臧永从部队转业到白城市信访局工作。那时,杨丽华最大的愿望是早日拥有一间属于自家的房子,但除去日常及孩子的开销,夫妻二人的工资很难有节余。而每逢春节,臧永回趟山西老家的花销就是个不小的数目。后来,杨丽华从企业下岗靠打工填补家用,买房的事就被一拖再拖。
直至2007年,儿子读高一时,他们租住的平房区全部拆迁,租不到合适的房子后,他们才借钱买下了目前居住的位于长庆新居回迁楼内建筑面积56平方米的6楼,一住就是10年。由于当时没钱装修,他们就直接在地面上铺了地板革,一直用到现在,有几处破损的就再补块地板革,形成了现在屋内三色地面的局面。
杨丽华介绍,由于结婚后一直租住在平房内,睡的是火炕,上楼用的床都是朋友家淘汰下来的,而大衣柜和客厅里的小柜则是结婚时父母给的陪嫁。即便如此,杨丽华也感觉幸福无比,因为结婚近20年时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期间,臧永年近八旬的老母亲患上了小脑萎缩,臧永不甘心苦了一辈子的母亲落下这个毛病,遂请假回老家将母亲带到北京求医,钱没少花,病却没治好,以后的岁月母亲得靠专人照顾。臧永父母养育了4个子女,仅有他参军走了出来,其他子女都在老家务农,生活极为困难。为此,臧永按月往老家寄近千元的生活费。而此时,杨丽华的父母也均年近八旬,母亲没有退休金,父亲患脑血栓卧床需人照料。于是臧永又按月给岳父岳母送生活费,一年也不是个小数目。加之儿子从小学习美术,大学读的是雕塑专业,费用相对较高,仅靠夫妻二人的工资,生活真的是极艰难。但他们从没因生活困难而悲观,总是怀着感恩的心,乐观而积极地生活着,憧憬着等儿子参加工作后日子就会好起来了,并且要为4位老人养老送终,以尽孝道。
突患重病 急待救助
今年元旦过后,儿子终于在北京有了份实习工作。本就特别节俭的儿子有了微薄的薪水后,就让妈妈减少给他的生活费。几个月下来,杨丽华有了婚后的首笔一万多元的存款,想再攒些将家中的地面铺了。没想到,4月末,臧永突然头痛发烧,按感冒治了一段时间不好,到医院检查被初步确诊为中心型肺癌脑转移。这对他们无异于晴天霹雳。5月8日,臧永在吉大一院再次被确诊为中心型肺癌脑转移,并立即进行开颅手术。这次手术费花去了近16万元,除去医保报销的部分,他们欠下了10余万元的外债。为节省治疗费用,术后的臧永回到白城市医院肿瘤科接受放疗治疗,而后续的治疗费成为臧永治疗中最大的障碍。
目前,在市医院肿瘤科接受放疗的臧永依然能坦然面对病情。他现在最渴望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上正常工作。让他念念不忘的是,信访局新局长到任的第一天下午就来探望他,然后回到局里组织大家为其捐款,并四处为他求助。加之手术前同事们为其捐的2万多元爱心款,令他无以回报。所以,他要早点出院,趁还有时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儿。
多年来,每年单位都有各种申报困难救助的机会,可臧永从没向组织张过口。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是尽力相助。无论是汶川大地震捐款,还是身边的困难群众救助,他总是慷慨解囊。臧永真是位好人、好党员啊!
勇于面对 期待明天
7月11日一大早,在臧永与杨丽华简朴明净的家中,杨丽华就开始忙活着给丈夫洗换下来的衣服。同时,在两块木板搭成的操作台上,杨丽华麻利地用电饭锅煮着饭。此时,记者细细环视屋内才发现,在屋内每个角落和窗台上都摆着不同的绿植,所有的器皿上都盖着雅致的绢布,点缀着屋内,散发着丝丝的温馨,不难看出这家的女主人是多么的热爱生活。
“其实,如若不是臧永得了这病,我真并没觉得日子有多清贫。房子虽然小了点儿,但毕竟是自己的。吃、穿够用,有份糊口的工作、孩子自立、家人平安我就心满意足了。”说话慢声细语的杨丽华娓娓道来,竟令人受其感染心中升起幸福感。
杨丽华表示,这次丈夫生病,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同事们的关爱与帮助,心里无比感激。她说等丈夫病好了,她也要加入爱心志愿者的队伍,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这对夫妻的身上,幸福与责任并重,感恩与担当并行,为此你能感受到,他们虽身陷困境但依旧幸福着。为帮助臧永这位好人与病魔抗争,目前,相关部门已开始行动,呼唤凡人大爱助臧永渡过难关,继续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前行。如若您也愿意加入,请联系微信号:gybc18604363305,咨询电话:18604363305,13943682061(杨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