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在南方沿海某省的现代农业园区,集聚了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有的自豪地展示农业物联网的作用,精准喷药施肥,实时监测生产状况,最大程度节约人力成本。有的不断开创新颖的创业项目——专注高端市场的无土盆栽、以观光体验为主的有机农场。他们最关心的是炫酷技术如何和农业对接,最新的创业模式如何在农业运用。这里,新型经营主体们展示他们在现代农业道路上的探索,勾勒了未来农业发展的可能方向。
在北方某传统农业大县,尚未流转土地的传统农户谈到种地,关注点聚焦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看到土地荒了心疼,看到庄稼病了难受,农资价格上涨了烦心,获得了丰收开心。种地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关系到家庭收入来源,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会影响他们的喜怒哀乐。正是有着这样一份对于土地的深厚感情,这些小农户坚守着传统的精耕细作,不断精益求精。
两地的农业生产情况都很有代表性。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明天谁能种好地”,产生了不少关于现代农业生产究竟该谁来主导的争论。在部分地区,看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的发展势头,有人提出,他们才是主导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导致这些地方热衷于追求土地流转的规模化,热衷于追逐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部分规模农业发展迅速的地区,传统农户的背影显得有些落寞。
与普通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市场观念等方面的确具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他们可以对农业生产保持较高强度的投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寻找更多的致富机会。而且应该说,这些主体中的大多数也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兴趣,对农耕稼穑有感情。但也要看到,其中也有一些个人或企业单纯把进入农业看作是赢利机会,把流转土地视为生财手段,为了追求最大回报,有的不惜违背农业生产规律盲目种植,有的将流转来的土地大面积非粮化、非农化,有的一旦遭遇市场波动就毁约弃耕、将土地抛荒。说到底,这少部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于相信资本和技术的力量,比普通农户少了些对土地的敬畏、对种地的情怀。
解决“明天谁来种好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应该共同发挥作用。笔者看到,有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民田间课堂,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带动普通农户。有的合作社吸纳农民参与管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的优势。这些好作法都值得吸取。新型主体和传统农户,这两种力量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并存着,也必将会影响今后农业的发展。因此,种好地,不能厚此薄彼,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固然重要,对农业和土地的感情更不可或缺。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