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艺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广学成石
永远不老
爱我中华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6年7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学成石

□柳清风
 

人在什么时候最明白?

张广学笔名成石。有一次,白城人民广播电台的同一栏目中播出了广学的一篇散文和一首诗歌,编辑说,其中一个用笔名吧。广学未加思索,那就用“成石”吧。成石与诚实谐音,广学喜欢诚实待人、诚实处世。30多年与广学相处,我感觉广学什么时候都是很明白、很清澈。

我印象很深的是,广学在原白城铁路机务段任党委副书记时,家里的水泥地面是用朱红油漆刷的。按理说,一个领导2000余人的大段党委副书记,做个水磨石地面不算什么难事吧?可广学从政多年,没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捞取什么好处。他没有“当官”的意识,在其身上我看到了官员与干部的不同。官员派头十足,哪怕是芝麻大的官稍不如意都给你脸色看;干部就不一样了,没人介绍你都看不出他是干部,广学就是这样的好干部。他在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利用自己的理发技术给困难职工义务理发,而且离休后在白城一中门前路边柳树下给人理发,别说曾当过一个大段的党委副书记,就是一般的小科员退休都放不下这个身段。我记得广学的儿子结婚好几年了,还跟广学住在一起,如果他贪腐,儿子结婚不会没有房子。有人说,他不会贪。可我认为,广学骨子里就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他确实把自己修炼“成石”了,他是党的宝石、朋友的玉石。

黄金有价玉无价,至少广学在我心里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是多年的文友,非常了解。更多的是广学自身焕发出的人格魅力,很多东西是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我22岁时认识了广学,如今我已60岁,广学71岁。在几十年的交往中,我没见过广学有过冷笑、假笑,他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如沁人心脾的青草芳香,淳朴自然。

2016年7月7日清晨,在告别厅看到广学被安放在灵柩里,哀乐低回,几次想扑向我的好友、我的大哥……我知道广学累了,需要安静。一直以来,我认为广学很健壮,高高的个子非常有精神,怎么突然就走了……

广学真的走了。他一生喜爱文学,其作品曾发表在《吉林日报》《老年报》《城市时报》《沈阳铁道报》《白城日报》上,可是广学生前说过,至于什么分局文协、市作协、局文协会员,盛名之下难符其实,只是空有几个小本本而已。可见文学之于广学,只是热爱,不是利用文字想达到什么目的,而是用文学使自己的内心走向宁静、走向淡泊。

广学就是秉持这样的信念热爱生活。广学的硬笔书法与庞中华字帖放在一起难分上下,而且精通乐器。在《老伴儿听懂芦丝韵》一文中,广学生前有过这样记述:女儿从省城来电话,问我们今晚吃啥饭菜?老伴儿汇报说,米下锅了,你爸看着“跳闸”就行啦。菜准备好了,你爸把菜下锅扒拉几下就好了。5点钟开饭时,他吹一支曲子呼我,我就回来。和我玩的几个老太太说,忙啥呀?再玩儿一会儿呗。我说不玩儿啦,回家吃饭啦,谁都不知道咋回事。女儿急切地问,我爸吹的啥曲子啊?老伴儿卖关子,你猜。女儿寻思半天说,真的不好猜!老伴儿大声笑说,他吹的是《夫妻双双把家还》!只听电话那端女儿乐得嘎嘎的!

从政、执笔、为人,待之以诚,这样的广学烛照了亲友挚朋。欲祭疑君在,无语泪沾衣。痛心伤永别,挥泪忆君情。

71岁,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感觉短暂,是因为与广学还没处够。

广学很像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

广学轻轻地走了,那样悄然,那么纯净,那么清白……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