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筚路蓝缕塑人生 丹心巧手铺锦绣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16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筚路蓝缕塑人生 丹心巧手铺锦绣
——记我市民间文化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姜淑艳
 

□郭艳丽 本报记者 李彤君 文/摄

姜淑艳,国家二级工艺美术师,生于艺术世家,得父真传,痴迷民间工艺创作,师承画家白铭洲、韩景崎。1998年开始从事布贴画研究与创作,布贴画作为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被姜淑艳赋予了新的内涵。她将其他美术创作融入布贴画作品中,于传承中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受艺术界专家赞誉,深受百姓喜爱。

走过半个世纪艺术追求之路,姜淑艳始终矢志不渝、艰辛跋涉,以一名女性的纤弱之躯担起了传承民族国粹、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称为“棉布上铺设锦绣的人”。

“我所从事的是美丽的事业,虽然通往美丽的路上很难,但我不能放弃,因为我从骨子里热爱。”

从小就爱动手做布艺玩具的姜淑艳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追随父亲,选择了她一直所热爱的美术专业,并成为业内的佼佼者。在白城大众剧场美工这个岗位上工作30多年来,她充分发挥专长,倾情创作,满足广大观众的艺术需求,同时,自己也连年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捧得艺术奖。其后,由她设计的服装更是多次摘得时装大赛的桂冠。

选择创作布贴画之初,姜淑艳是心疼制作服装剩下的边角料就那么白白扔掉了,为此她动起了心思。姜淑艳虽然有着爽朗的性格,但骨子里充满了女性的爱美之心和细腻本性,布贴画让她发挥专长,投身创作。早年,姜淑艳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在抚育孩子的同时,她把全部精力、智力、财力都投入到对布贴画的研究和创作上,凭借多年积累的艺术鉴赏力,结合美术经验和服装裁剪、设计的功夫,使她在布贴画创作上得心应手、出神入化。

当许多人安逸地过着悠闲时光时,姜淑艳却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让布贴画有浮雕般的立体感,如何让布贴画如素描般的简洁和传神,如何让布贴画似水墨般打上中国符号。就在许多人说她作画傻掉了的时候,在她苦苦追求布贴画4年后,成功如秋收的稻浪一样,展现在姜淑艳的面前。2001年,她的作品被指定为香港国际贸易博览会馈赠礼品;2002年,姜淑艳布贴画展览在白城展出,白城的本土艺术创作又开出了一朵奇葩。

姜淑艳的布贴画作品,无论是早期的《源》《祭》还是《白桦林》《牧羊女》,无不吸引着观者的目光,她根据布料的花色、质地精巧构思、精美搭配,再经过完美组合,以再创作给予原本单一的布料以新的生命。姜淑艳成功了!2003年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她获得优秀民间艺术家光荣称号,会上百余幅作品参展,并获金奖。

姜淑艳是土生土长的白城人,对白城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也把这份感情融入到创作中,作品都离不开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她的爱乡情结在布贴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条路我走了近20年,酸甜苦辣都尝到了,所以我要坚持,困难只是暂时的。”

姜淑艳的家,住房面积和她的名气实在不成正比,操作台案、布料样板、各式相框和绘画工具充塞在6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设施极其简单,但姜淑艳却是精神生活的富翁,每天沉浸在她的艺术世界里,经常忘了外面的晨昏。谈到创作布贴画的艰辛,她说最难的还是经济上的困难。姜淑艳把有限的工资都投入到购置布料、画框上,每当外出参观学习,无论远近,她都不惜自费住宿,毫不吝惜。2005年,为了装裱参赛作品,她花费了一个月工资购进了一批实木画框,没想到,画框运到家才发现竟然是合成材质。姜淑艳看着这批画框,再看看清贫的家,潸然泪下。

人,想追求点儿东西,咋就这么难?姜淑艳骨子里的倔强让她越挫越勇,丝毫不曾退让。其后,她又将布贴画与古典文学作品结合,创作了《江雪》《风雪夜归人》等,这时,姜淑艳的布贴画创作又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2005年,姜淑艳的布贴画作品打开了国际市场,被外国收藏家、艺术家争相选购。

走上国际舞台的布贴画,需要更多样的题材与艺术表现手法,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地方艺术创作上,为此姜淑艳博采众长,大量参考其他艺术创作手法,无论是国画还是西画,她都悉心研究,结合她的前期设计,把功夫下在手上,精细制作,不仅具有装饰性、观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成为独一无二的珍品。

姜淑艳布贴画的创作,让她经历了经济上的窘迫,也遭到了许多人的不解。然而,只要身边有人欣赏喜爱,姜淑艳就会无偿赠送,一个“送”字也就意味着她要搭上布料钱、画框钱和装裱钱。知道姜淑艳把辛辛苦苦创作的画作就这样拱手相让,非常不理解,可姜淑艳却觉得,宝剑赠英雄、鲜花配美人,一幅画作虽然用尽心力,要是遇到真心喜爱的人,也是一件乐事,很欣慰。其实,布贴画的市场潜力已从广大喜爱者的态度和眼神中反映出来。只要加以宣传,扩大知名度,经济价值不容低估。 

甚至有些心疼她的亲朋觉得,她搞布贴画就是资源浪费。她完全可以利用扎实的美术功底开美术班,或受聘美术老师一职,既清闲又有经济收入,作布贴画的收入不固定,总感觉姜淑艳是资源浪费。可姜淑艳却不这么想。姜淑艳对布贴画有着深入的研究,她始终觉得中国传统的艺术应该有人传承,不能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就断档了。

布贴画起源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繁荣于盛唐,是我国久远的传统艺术。姜淑艳作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者,不仅自己毕生追求,更渴望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得到发扬光大。2011年,布贴画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姜淑艳也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为艺术工作者们做出了表率和榜样。

“我想得更多的还是创作本身,至于获奖和展览,我觉得是我走出家乡,向国家级艺术家学习的最好机会。”

评论家罗雁鸣老师评价姜淑艳布贴画是“有笔不能画、有色不能涂的美术作品”。是的,这样的创作本身也是艰难的,姜淑艳独辟蹊径,以其做工精细、题材广泛、风格鲜明、唯美生动的特点,将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在其持之以恒的追求中,在民间艺术门类中占有一席之地。

2005年,姜淑艳获白城市艺术成就奖,同年,被评选为吉林省优秀企业文艺工作者;2014年,作为吉林省首届百位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入编《吉林省文史百科全书》,同年作品入编《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作选粹》;2015年,在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民间艺术品和宣传品类评选中,姜淑艳的两幅作品在近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二等奖,这是属于姜淑艳的荣誉,更是属于吉林省的光荣,属于民间艺术家的光荣。

对于未来,姜淑艳充满了希望,她正在筹备个人布贴画展,出版自己的布贴画作品集,一些创作意向正在进行中。姜淑艳正在创作一组3幅布贴画《冬捕纪实》,第一幅《祭祀》、第二幅《拉网》、第三幅《鱼欢》,以白城哈尔淖冬捕为背景和素材,以全新的手法以布为彩,铺陈意境,展现冬捕的壮观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18年,漫长的18年,这18年也是姜淑艳从事布贴画创作筚路蓝缕的18年,明天的路还很漫长,姜淑艳将一如既往,老骥伏枥,砥砺前行!她,始终在路上……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