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四两拨千斤”,通过打造“同德香瓜”品牌,实施精准脱贫。
同德村人均耕地不足三亩,还全是沙土地,再加上十年九旱,乡亲们靠种“大苞米”致富实在是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包保干部驻村进户与村两委谋划产业,老乡们期盼已久的好日子,这回是真的要来了。
走进同德村,笔直平坦的屯屯通大道,是这里最亮丽的风景。要想富,先修路,包保部门和乡亲们想到了一块儿。
在同德村,香瓜一直是乡亲们眼中的“金元宝”。产量高效益好,土壤又适合。然而,坑洼不平的泥土路,让乡亲们泄了气。不要说收购商绕道走,就是乡亲们自己手提肩扛往出卖,稍大点的市场也在50公里开外,一天的卖瓜钱还不够路费。于是,好好的香瓜很多只能烂在地里。包保部门进村修路,乡亲们别提多乐呵了。村民李国军说,种啥也不怕烂在地里了,大伙撸胳膊挽袖子劲头十足,但干着干着又“上火”了。
按照包保部门的想法,要在绿色有机无公害上做文章。高品质才会有高效益,不但化肥农药不能上,种植全过程都得改套路。这一来,同德村的老瓜把式们懵圈了。赵光富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没有一户种瓜的贫困户嘴上不起泡的。”于是,村里从大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请来了技术指导员,手把手教乡亲们用黄豆沤地,用放大镜查看苗情。谁要是没记住,或者香瓜生病了,家家大棚都挂着信息牌,一个电话就来。一来二去,乡亲们上路了,头茬同德“傻瓜”也瓜熟蒂落了。经过长春几大超市将近一个月的市场检验,一斤5元的价格就没掉过。村党支部书记王国会的心中可乐开了花,一个不到半亩地的大棚就能增收7000元。
为了把买卖做大做强,眼下,同德村66眼水源井即将动工,村集体养羊专业合作社也基本准备就序,既给贫困户增收,又为高标准农田准备了有机肥。
一条路修成了,盘活了同德村脱贫致富的整盘棋。乡亲们心热了,劲足了,好日子更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