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艺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怦然心动的那一刻
秋的随想
金秋赋
嘴和眼睛
净月遐思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6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怦然心动的那一刻

□邢 俭
 

时光荏苒,一晃52年过去了,让我怦然心动的那一刻,就发生在1964年9月15日中午12点。赤峰二中的青年教师们上完第四节课,都集中到食堂就餐。我们外语组的几个人,总是习惯性地坐在进门的第一张圆桌吃饭。不知那天刮的哪股风,把语文组的罗忠义老师也刮过来了,他笑嘻嘻地拍了我肩膀一下说:“邢俭,你真了不起!竟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散文,在我们这儿作家都少见!”我马上惊呆了,这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原来心里天天盼着那篇文章发表,现在得到了发表的确切消息,那是在《人民文学》11月份的目录上见到的。显得突然了一点,当然也是大喜过望了一点。我脸马上红了,心跳加速,可能血压也升高了。也许这就是我曾经在写文章时用过的成语“怦然心动”吧。

这件事能记得这么清晰,是因为童年有一个当作家的梦。大学还未毕业就能在全国最大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现实这个梦想来说,该有多么重要啊!回想起1959年参加高考,当时在全国高考录取率不足5%的情况下,我收到了重点大学的通知书,都没这样怦然心动过。

1963年5月,大学毕业前我在呼和浩特一中实习。记得那是个星期天,我的创作伙伴乔澍生来找我说:“青城文联主席黎丹大姐打电话来,让我俩下午去开座谈会。还高高兴兴地告诉我俩,《人民文学》编辑崔道怡先生来征稿,这是难得的大好机会。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是文学青年梦寐以求的事……”

崔先生的话说得简练干脆,来青城的目的就是征稿,急需一些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佳作。与会者都即兴发了言,并报了自己想创作的内容。我们俩说些感激编辑部关心文学青年成长话,表示要写一篇反映毛纺工业发展,蒙汉回三姊妹在毛纺战线上的先进事迹的文章。以后我们拿着青城文联的采访介绍信,常到呼和浩特第二毛纺厂去采访。厂工会主席巴特非常重视,带我们去各个车间参观,介绍厂子发展远景。我们选定了长绒毛纺车间。因为那里有位令人钦佩的大姐党梅,她是6年前从上海支边调来的,现已带出两位好徒弟:牡丹和小陶。一蒙一回,加上师傅,正好应题《蒙汉回三姊妹》。初稿刚完成,我就毕业了,被分配到赤峰二中。后来定稿和投稿都是由乔澍生同学完成的。

乐极生悲这话一点不假。这顿乐极的午餐,罗忠义先生的几句话,哄扬得全校都知道了。没过几天,同寝室的胡坤老师对我说:“前几天校党支部开会时,组织委员王玉说,以后老师投稿,不给开介绍信,那是不务正业。”原来在大学读书时,不存在这种情况,现在发表一篇小稿比登天还难。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这是我对象听到这事之后的第一句话。你的稿子用笔名发,通信处写在我单位,我让人事干部开证明。自此,我在《青海湖》《辽宁日报》《东方少年》《贵州山花》等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用了钟声、金钟、金戈、师哲,秋水、时卉等50多个笔名,创作难,发表文章何尝不难呢?

粉碎“四人帮”之后,罩在人们心中的乌云,被党的政策之风吹散。原来的党支部组织委员王玉也当上了赤峰二中校长,还为我、罗忠义和戴约瑟3位专门成立宣传组,为我校的教育鸣锣开路。赤峰二中的名气之大不能不说与这个宣传组有关。

在我8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不止一次遇到怦然心动的时刻。如我给学生辅导俄语,高考总分100分时,杨静同学考了97分,全内蒙古第一名,受到学校和教育局的嘉奖;总分150分时,我教的黄曼同学考了147分,全内蒙古第一。这两次也怦然心动过,但都不如1964年那次,因为那一次才真正算得上怦然心动。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