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大安专刊
3上一版
 
嫩江之畔正攻坚
图片新闻
扶贫故事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6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故事

 

大棚托起致富梦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大安市依托项目和产业,实施了十项扶贫工程,其中棚膜经济作为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今年已新建大棚1916栋,不少贫困户开始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圆致富梦。

两家子镇同德村村民赵光富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可因为土地盐碱化严重,收成不好,再怎么勤劳也只能达到温饱水平,很多年轻人都上城里打工了,包括自己的儿子。去年,省长来了,给派来了扶贫队,帮每家建一栋瓜棚,一栋棚一万多,市里给拿8000,村民自己拿2000元,还可以贷款,大伙过去都没尝试过,觉得新鲜。有了这些驻村干部在身边,心里感觉特别踏实,特别有奔头。

特色养殖开启美好生活

大安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按照贫困程度,支持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实现脱贫。

现在,月亮泡镇先进村贫困户张东林每天心情都特别好,为啥?养起了鹅,全家4口人的日子又有指望了。张东林所在的村叫先进村,离县城40公里,信息比较闭塞,祖祖辈辈都靠种地为生,可是因为地不好,一年下来,剩不下几个钱,494户中有70多户是贫困户。今年4月,包村干部来他家走访,征求他意见。他也没客气,说一直就想养点啥,但供孩子念书,没积蓄。干部说回去研究一下,没过半个月,鹅就送过来了,一分钱都没掏,乐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这鹅品种不错,适应性强,按现在的行情,收入3000多块钱没有问题,市里每个月都来人做培训,教养殖技术、疾病防治,现在政策这么好,我有信心把鹅养好,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655贫困户依托特色养殖圆致富梦想。

抱团谋发展共圆致富梦

作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较多。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社,组织贫困农民形成“抱团效应”,提高了农业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降低经营风险,打通了农民脱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安广镇永富村刘勇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刘勇是致富能人,自己养殖、种植发了家。自己富了不算富,群众一起富了是真富。2009年他成立了民意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大伙搞特色种植和养殖,一起致富。2015年,合作社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主动承担安广镇永富村产业带动脱贫项目。

依托龙头企业安大牧业有限公司开展了肉鸡养殖项目。在原有7栋标准化鸡舍的基础上,又通过市里统一实施的百栋鸡舍项目,新建1000平方米鸡舍4栋,帮扶4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保底分红1000元。年可出栏5茬,年出栏80万只肉鸡,年获利润350万元左右。

现在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58公顷,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26%。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涉及贫困户17户,面积17.1公顷,每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及分红可获得收益13500元。 合作社将土地流转后,村里剩余劳动力在这里打工,共中有25名贫困户从事养肉食鸡、种植和加工业,每个贫困户年收入3万元。村民王文权3公顷耕地一年的流转收益3万元,打工收入3万元,饲养20只基础母羊收入2.5万元,再加上2000多元的种粮补贴,一年纯收入8.7万元,与往年比,收入实现倍增。

如今的永富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排的砖瓦房,彩电、农用四轮车家家都有,摩托车就有370辆,还有10户农民买了小轿车,购置了大型农机具。

用心做事 真情为民

脱贫攻坚行动启动以来,大安市选派了223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他们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这一核心工作,用心做事,真情为民 ,履职尽责,着力改变贫困村贫穷落后面貌,赢得了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同德村因为土地盐碱化严重,老百姓收成不好,全村有234户,有一半是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只能算是温饱。两家子镇同德村第一书记刘立秋当初选择到同德村扶贫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放着财政局的工作不干,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有啥意思。他却想,只要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就比啥都有意义。今年一月进村后,他就挨家挨户走,不到一周,大家就熟悉了。老百姓跟他说,不是不想脱贫,只是因为穷,想干点啥,没有资金。

他发现,村民手中的土地,劳动力,都是资源。市里扶持特色种植养殖,还给老百姓拿补助,他就组织贫困群众扣起了大棚,春茬种香瓜,秋茬种柿子、叶菜还有晚瓜。这些东西都不愁卖,大伙干劲非常足,6月,香瓜下来了,20多户每家都卖了一万多,特困户通过合作社还有分成,这下大伙可乐了。

“把这里的产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再苦再累也值个。”

小笤帚书写脱贫大文章

大安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以特色产业项目为引领,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两家子镇一直以来收入结构单一、人均耕地少、地理位置偏僻、脱贫难度很大。针对两家子镇实际,当地党委、政府根据每村每户不同致贫原因,制定了详细脱贫规划。依托笤帚小产业,做起了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书写了脱贫的大文章。

两家子同发村村民董成波家有30亩地,一年能收入万八千元。笤帚厂优先把他招进来了,现在一个月就收入3000多元钱。“比平时出去打工强多了,这守家在地,上外边打工撇家舍业也不容易,就在家赚点钱多好啊。”

两家子同发村农民王明说,现在政策好,像我们这种贫困户都有贷款,政府还贴息,把钱放在合作社里就算入股,年底还有分红,在厂子干点活,再加上种点地,现在我一个人都赶上原来一大家人赚的了。

艳枝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张春雨说,把笤帚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出品牌,带领更多乡亲发家致富。

两家子镇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依托现有的笤帚加工厂,再成立6家笤帚加工厂,再带动100多户贫困户,300多人实现脱贫。

众志成城绘就脱贫路

在大安市联合乡,当地党委、政府、企业、贫困户同心协力、抱团找路子。依托政策优势,打造了养殖业扶贫新模式。不仅使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脱贫,也实现了养殖产业脱贫的可持续发展。

旺兴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猪、狐貉、家禽养殖销售的企业。

乡里依托这个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每年分配固定收益金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三星户每年1000元固定收益金,连续给3年。二星户每年700元,3年以后,按现在买基础母雏儿的标准,返给贫困户。公司带动两个村145户贫困户。

旺兴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奋州说,乡里找到我们的时候其实我们也犹豫过,这种代养不像分红,每年都得拿出固定收益金来,况且生猪的价格波动大。我们在这干了很多年了,一路走过来,当地的政府给我们跑贷款,又给我们场地支持,乡里乡亲也帮了不少忙,所以这事我们也就承接下来了。

联合红权村张万臣是三星级贫困户,和旺兴公司签合同养猪。“3年就是3000元,然后又给还我5头猪,地又包出一些儿,基本上就脱贫了。”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大安市有养殖意愿的农户9655户,其中养猪户1621户,目前已全部签订协议。

打造龙头优势产业 创新扶贫崭新格局

作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安大牧业公司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主动担当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带领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带动若干贫困户”模式,1户大户带动10户贫困户,大户每年为每户贫困户保底发放分红1000元,最低2年。公司与他们签订养殖保底回收合同,市场价格高于保底价格时按照市场价格回收;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格时,按照保底价格回收。鸡雏、饲料、兽药赊给养殖户,并提供24小时的技术服务和全程的防疫保障。积极为养殖户贷款提供担保,并承担3年的利息。大赉乡四棵树村养殖户高慧君养了4000多只鸡雏,当年就实现脱贫了。

公司管理部部长刘敬忠说,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市里帮跑贷款,到省里申请贴息支持,现在我们的生产线,全都是靠这笔钱建成的。现在市里有扶贫任务,是我们应该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目前,安大牧业已在18个乡镇和周边地区建立了养殖基地,每年带动300多户养殖户和10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产业带动 增收致富

大安市先达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红岗子乡红岗子村农民邱东亮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三分地,一直种玉米为生,但因为地少,没有技术,收成一直不好。赶上年头不好,甚至颗粒无收。“公司就挨家挨户找我们做工作,种新品种、粘玉米,开始我们也不太相信,观望了很长时间。”邱东亮说。为了消除群众的顾虑,公司实行订单式农业。旗下的大鹏农牧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土地集中在一起统一种植粘玉米。合作社出地给农民种,先期垫付生产资金,种好了再给钱,亏了由公司承担。每公顷土地收入在万元,同时,流转土地的村民可优先到公司打工。

乐胜乡杜围屯农民杜银东说,这样的事不好碰,就都种了,头一年15亩地净剩一万多元。

安广镇向前村农民孙秀梅说,农闲时在这里干活,一个月三四千元收入,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

先达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艳伟说,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政府给予了我们荣誉和支持,无形中也赋予了我们使命。能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也是企业很荣耀的事情。

如今先达速冻粘玉米种植基地已发展到3万亩,带动近当地4000户农民,其中1000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稻花飘香富农家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安市通过政策引导,做强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提高农作物耕作科技含量,实现土地集约经营,让贫困户坐上脱贫致富的“顺风车”。

月亮泡镇叉古敖村农民袁超每天4时到19时,天天在地里泡着,也不愿意走,看着苗一天天长大,心里非常高兴。又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月亮泡镇叉古敖村农民王耀武说,过去地少不够种,贷款还费劲,一年到头挣不着钱,有时候还赔钱。后来市里安排裕丰粮贸公司到我们这里帮扶。金田水稻合作社理事长李亚繁说,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水稻种植面积不成规模,这样贷款就难,针对这样的情况,决定搞水稻集约化种植,成立合作社。挨家挨户和大家伙商量,50多户贫困户都赞成。月亮泡镇叉古敖村农民张国忠说,合作社统一给我们分土地,采取农民的个人意愿,能承包多少就承包多少。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等到秋收之后,再偿还这笔贷款,公司给我们真正的甜头,我们相当高兴。

月亮泡镇叉古敖村农民蔡峰今年种了6公顷的超级香稻,合作社统一回收,每吨比市场价格高出200元。“我算了一下,到秋能多收入2万多”。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