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十二五”期末上海市青少年发展状况指标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十二五”期末上海青少年日“均睡眠时间为6.8小时。七成的受访青少年日均睡眠时间在6到8小时之间。和“十一五”期末(7.23小时)相比,“十二五”青少年的睡眠时间下降明显。综合闲暇时间的比较,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手机微信、微博的使用,影响了青少年的睡眠时间。(7月30日《北海日报》)
上海青少年睡眠时间下降明显,恐怕是全国青少年睡眠状况的缩影,这份监测报告也给全国青少年亮起了“红灯”。早有研究结论表明,青少年睡眠不足,是许多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还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和免疫功能、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各项健康指数随之下降。可以说,向青少年宣传普及健康睡眠知识,唤醒青少年的健康睡眠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已显得相当重要。
青少年与其他人群的一个明显不同在于,他们背负着繁重的学业与升学压力,在压力的沉重压迫下,他们只能牺牲睡眠时间,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确保青少年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可事实上,广大中学生在“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上不完的课外班”夹击下,缺少睡眠已是老大难问题。升学季的中学生更是“睡眠重灾人群”。
所以,仅仅简单地将青少年睡眠时间明显下降,归罪于爱玩电子产品,是不够客观全面的。引导教育青少年少玩甚至不玩电子产品,尤其是在睡觉前不玩电子产品,只是解决睡眠时间下降问题的一个小分支。减轻青少年的学业负担与升学压力,确保青少年“睡得够”与“睡得好”,才是最为关键的抓手。这就需要学校调整紧张的课时安排,减少过多的作业与考试,淡化升学竞争的激烈,多多开展放松精神的活动。
仅有学校努力保障青少年享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显然不够。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出手,推迟区域内学校的上学时间。前不久有报道称,美国推迟了中学生清晨的上课时间,延至最早8:30。此举正是要确保青少年睡眠充足。在我国,这些年来也有类似的呼吁,比如中学生上学时间不应早于8点。
现在,相关监测报告摆在那里,青少年睡眠方面存在的问题摆了出来,期待从家长、学校到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都来关注,摒弃功利化的高压教育,共同推动青少年缺睡少觉的问题得到富有成效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