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波
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一种境界与形神之美,更是性情志向的表达。应该说,不拘成法的锐意求新已成为时代给予当代书法家奋起变革的契机,而关注时下书坛的人都知道,当前书坛有些浮躁现象,书风呈多元化的发展势态,这是不是百花齐放?但当下书法活动确实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活跃,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西方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碰撞有着密切关系,再则,掌握各项技能也是这个时代许多人好学、肯学的一种方向,但一些盲目跟风的情况很普遍,很多人以所谓的“创新”自居,夸张到极致而不知过。我认为这样无益发展,正如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再换其理,一个人想成为厨师,仅仅是苦练刀功和掌握火候是不够的,最要紧的还要掌握各种蔬菜瓜果的品质和特性,书法亦然之。
64岁的吴庆林现任白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秘书长,他说习书法只是自度、自健、自乐,从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但先生为人,朴实真切,谦虚低调。写字,无为法度,自出机杼,为事,为老年全体与社会公益而不时忘我。他强调学书观念先行,既深入传统而又有自身修身领悟,更注重博涉兼收。他各种书法皆有涉猎,得神追意,取法得理,显示出一个艺术家对书法传统的清醒认识。吴庆林学书法,有别于传统在章法,更有别于承师之道,而是自已钻研与苦练,他觉得习书法就是与古人进行隔空对话,他要感受、感知、感悟先人的情怀和精神内涵,将其融为自已的书语,书魂乃为自已一生所求。他认为,学神为上,学形为下,不为无法,然妙处不在法。古人云:字如其人、书为心画,是指将全部的精神、情感流泻于笔端,使生动的思绪凝固在作品中,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回顾历代法书,也无不表现出这种强烈的精神感召。
书法乃“心法”, 书法即为内心写照,书之为我,我之为书,书我合一。心之所思,笔出其态。书者皆知,一件优秀的作品悬挂书斋堂,久品不厌,其魅力何在?这恐怕难以用一个“美”字言尽。“书,心画也”。在吴庆林先生书法作品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草书作品。他的草书以传统为根基,同时又对王羲之、颜真卿、孙过庭和怀素等大家书法心追手摩,深得其中三昧。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吴庆林先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他不但娴熟了草书的基本技法,也掌握了草书变化的一般规律,最后终能依据自己的审美追求,遗貌取神,变众法为己法,形成自己的草书个性风貌。刘熙载说“草书意多于法”,也就是说草书能抒发书家的兴致和情感;韩愈进一步阐述“喜怒、忧悲、酣醉、无聊、不平等,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各有义理。“世间万物皆草书”即原于此。吴庆林先生书写的行草 “青玉案·元夕”验证了其书法的妙笔,无言的笔墨在行走白面素纸之际产生一种张力,用寂静无声的墨迹、线条、章法构成一种具备生命情态的艺术力量,纵看全篇气势恢宏,跌宕多姿,飞白多现,满纸云烟。字间错落有致,疏密适当,时有欹侧救正,亦有旖旎风光。且线条粗细疾迟多变,于流走中见圆飞转,腾起处渐显强劲。墨色浓淡相宜,交替起伏间,精、骨、神、气、血,五魂俱在。字里行间充溢着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亦对辛弃疾人格的无限崇敬,令观者亦融入其中不能自已。
今年初夏,他在吉林省书画研究会四平工作现场会笔会上书写的“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紫气东来、海纳百川等书法作品就一炮打响,一鸣惊人。这几幅作品行笔流畅,遒劲厚重,形美意深,集于一体。像 “天道酬勤”这幅,舒展的节奏有助于增强书法作品的气势,使人有一种信手拈来之感。也因此,他常书写《周易》中的卦辞“厚德载物” 老子的“上善若水”等作品赠与亲友共勉。由于他坚持不辍追求,其书法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国内、省内重大展览,在多家媒体刊登发表,受到书法爱好者广泛好评。吴庆林先生行草的神采就是其领略书法之神韵,将其柔化为已之物,我们可以看见其情感、天份、性格的充分表露与表达,是“胸中藏真气,挥笔自如”的气概,是“囊括万物,裁成一相”,蕴涵万物,折射生活与生命与自然的相邻,相融、相合之美。
其实,写好书法,的确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更要耐得住不被人认同的寂寞,而这些吴庆林先生做到了。他常说,“对待前贤要有敬畏之心,无知者无畏也。和高士聊天,就是读书。在那些前贤与大师面前,我必须像学童一般脱帽致敬,我必须虔诚地向上仰望星空,心无旁骛地向那一座座伟大的宫殿朝圣。”正是从这不懈地追求与积学中,吴庆林先生逐渐地学会了用自己的生命去感知,感受事物的本质与书法艺术的真谛。吴庆林先生这种不趋时尚、不落窠臼、不故作姿态的庄重个性书法的显现,正是他积年的涵养、执着的追求与磨练,他的书法升腾着一种别样的气质,他的人更活出一股不凡的精神,这是他丰富情感与灵魂世界的缩影,让他人感知了他的墨蕴雅风、形魂之舞的真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