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夫妻爱洒行医路
行走在半山区的扶贫“老兵”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6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夫妻爱洒行医路

□于胜男 陈宝林 文/摄
董大勇在给患者测血压。
张艳芳在给患者打吊瓶。
 

在通榆县第一中学东侧居民楼下有一个诊所,别看面积不大,可是人气儿挺高,不但给附近小区的居民就医提供了便利,还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带去了希望和幸福。这个诊所的“当家人”是董大勇和爱人张艳芳。董大勇和张艳芳是大学同学,毕业于长春东方医学院,上学时俩人脾气相投,经常一起谈理想、谈工作。在交流中,俩人不仅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更为理想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2001年在收获学业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爱情。毕业后俩人在通榆县医院进修了一年。2002年,董大勇通过进级考试获得了“乡村全科医师证”,并决定在本县开通镇富强村三家子屯开办诊所。毕业仅仅一年,小两口没什么积蓄,初到三家子屯的时候可谓是一穷二白,但董大勇信心满满,爱人张艳芳也夫唱妇随。初到三家子屯亲戚朋友们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房子是朋友的二舅妈借给他们的。左邻右舍看他俩年纪轻轻,也是能帮就帮,给他们送来柴火等生活物品,初尝生活的艰辛,又有好心邻里的雪中送炭,董大勇和爱人心里充满了感激。董大勇暗暗下定决心,要用他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去感恩这些好心人,为患病的邻里减轻病痛。

然而,十天半个月过去了,诊所却没有一个来看病的,乡亲们虽然热情,但看这两个年轻又是新毕业的学生,多少会有些不信任。意识到这点,董大勇就主动与他们接触,到各家各户串门,陪岁数大的老人说说话、唠唠嗑,给测测血压、听听诊,做个健康检查,发现有小毛病的,给出个“小方”。慢慢地有人头痛脑热开始找董大勇打吊瓶了,有人看病也抓药了。每当有病人就诊,董大勇和爱人都会认真问询、仔细检查、耐心解答,慢慢地认可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了。

接诊的时间长了,董大勇发现农村懂医理的人太少,甚至连一些要注意的基本医学常识都不知道。有一次,有个叫姜二的村民因为酒醉后难受,自己打了头孢差点出生命危险,幸好董大勇抢救得及时,姜二捡回了一条命。像这样的事本不应该发生的啊,意识到这点,董大勇在平时的接诊或者聊天中,都会向村民讲授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如胃受凉告诉他们泡泡脚,用暖水袋敷敷或吃点中成药,既省钱又省事。有肩周炎的告诉他们有空儿摇胳膊,或把胳膊往后背陆续往高抬锻炼等等。                            乡亲们对董大勇夫妇的医术越来越认可,小两口也觉得自己完全融入到了乡亲们中,谁家有啥事,他们也尽可能的去帮助。有个叫朱五的乡亲得了胃癌,在大医院花尽了家中的所有积蓄还借了债,无钱在医院医治后只好回家养着。家人找到了他俩,让他们每天给静点一些基础药物维持生命。董大勇夫妇看到朱家实在困难,不忍心收取医药费,于是决定免费给朱五用药。那时董大勇夫妇的经济条件也不好,孩子小,奶不够吃,买奶粉都嫌贵,只给孩子买点手指饼干蘸水充饥。但是在朱五这件事上,俩人却毅然做了相同的决定。尽管后来朱五去世了,但朱家人对董大勇夫妇却充满了感激。通过患者的口口相传,诊所相继确定了自己的患者群,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在干好事业的同时,夫妻俩从没放弃学习,由于他们的不断努力,在2004年与2006年两次晋级考试中,董大勇夫妇以优异成绩分别获取了“职业助理医师证”和“执业医师证”。

由于父母年事已高,父亲患病需要照顾,女儿也需要上幼儿园了,在三家子开诊所积累了一定经验的董大勇夫妇也具备了进城开诊所的硬件条件。2007年,董大勇夫妇在县一中东侧开起了董大勇诊所。因为他俩学习的都是中西医结合专业,所以这次诊所扩大了经营范围,购进了中草药,来就诊的人一看他们年轻,一开始没有看中医的,甚至看西医也没有,只有咨询买药的,还有诊脉不拿药的。2007年就这样过去了,一个字“赔”,这可能也和董大勇的“倔强”有关系。2008年,他父亲病情加重,董大勇和母亲专门伺候父亲,诊所交给了妻子打理。父亲得的是膀胱癌,他得到母亲和姐姐允许给父亲开了中药。父亲吃了儿子开的药方后,效果很好,由每晚起夜20多次到每晚4次,大家都很高兴。不幸的是,父亲吃了点青牛头肉,老病就犯了,而且病情加重病逝了,从此董大勇牢记父亲临终时的嘱咐,吃中药必须忌口。一次,有个中年男子来治牛皮癣,董大勇开门见山问他诊治过程中能不能忌口,要是忌不了口就别治了,药白喝还浪费钱。那人却说,不能忌口就想吃点顶药。董大勇起身就走,说我这没顶药。有人劝他说,你就给他开几服药应付一下嘛,何必得罪人还赚不到钱。董大勇听了很生气,坚持说:“就是我一赔到底也不能赚昧心钱。”

也许正是这份倔强,让求医的人看到了他作为医者的坚守。2009年,诊所开始有了转机,附近学校的学生来看病了,街里的、农村的听说董大勇医术好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了,诊所由多赔变少赔了。有一次,一位郑家屯的老人到通榆亲戚家串门,溜达进了他的诊所,让他诊病后开了6服药,回家吃好了,给董大勇打来电话,让他到他们那边去行医,董大勇婉言谢绝了。县一中有个学生到诊所看病打针,见董大勇诊脉准,认为诊脉神奇,爱上了中医,2011年报考时就报考了中医学院。

几年来,董大勇夫妇结合“望闻问切”,看病认真,下方准确,坚持3服药能治好的绝不开4服;亚健康的人就让他们用食疗、锻炼、小偏方、中成药等方式调养,既便宜又省事;他们对有的病人不但诊治还给予心理治疗,如患抑郁症、更年期、神经性心脏病的人,这样既能缩短疗程,又为患者减少痛苦,也节省钱;有咨询的或者诊完脉以各种借口不拿药的,董大勇夫妇都会一如既往耐心给他们解答,并告诉他们去哪拿药都行,别耽误病情,以免加重。

董大勇说:“救死扶伤是我们医者的责任,为病人减轻病痛是我们的任务,帮助患者战胜病魔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患者来了就是对我们人品的信任和医术的认可,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现在来董大勇诊所看病的人多了,但是董大勇看到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因各种原因生活在贫困中的普通百姓,尤其是老年人,他都能心怀大爱,奉献力量,真正做到关爱病人、笑脸相迎、热情服务。对下岗职工、外地农民、偏远地区的群众更是认真接待,温馨照顾。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条件差,但为了达到疗效而必须支付较高医疗费用的患者,都是能帮就帮,他以高尚的医德感动了太多的人。

多年来,董大勇不仅在医疗领域孜孜不倦、不懈求索,而且始终没放弃学习和进修,不断改进诊所医疗质量。2015年,董大勇又参加了晋级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主治医师证”。爱人张艳芳也紧随丈夫的脚步,踏踏实实、默默地奉献着。他们夫妇心中有大爱,永远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着想。这爱也许只是点滴细流,但他们却能把这点滴之爱融入社会,汇细流成大海,润泽大地。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通过努力让生活越来越好,也会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带去希望!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