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大安市西南部,地处大安、通榆、洮南交界处。湿地总面积4200公顷,是目前吉林省西部保存最完好的芦苇沼泽湿地,被誉为松嫩平原上的“瀚海明珠”。2011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吉林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5年,牛心套保被列入全国569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22个重点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旅游重要景区和湿地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利用生态学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在牛心套保湿地实验成功了“苇—蟹—稻”复合生态农业工程模式等科研成果,现已全面推广应用。今年,牛心套保芦苇河蟹产量预计可达20万公斤,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为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新模式,并逐步成为湿地资源保护良好、生态功能健康、周边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典范。
品蟹节,美味与文化交融
候鸟低吟,苇海扬波,河蟹飘香……秋色中的牛心套保湿地风姿绰约、妩媚动人。9月23日,伴着婉转悠扬的马头琴声,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第三届“品蟹文化节”拉开了帷幕。
“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蟹饮酒芦苇间”,正如诗中所说,秋天是品蟹的最佳时节,历代文人都将吃蟹、饮酒、赏月、吟诗看作是难得的人生享受。又到蟹肥满黄时,品尝芦苇河蟹美味,观赏湿地风光,体验民族风情,这样的意境并非出现在江南水乡,而是在松嫩平原八百里瀚海中的湿地——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本届“品蟹文化节”以“保护湿地资源、推进绿色发展”为主题,意在全面展示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原生态美丽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出具有天然生长无污染的绿色生态产品“芦苇河蟹”和系列湿地民俗文化,旨在打造中国绿色生态芦苇河蟹第一品牌。
“品蟹文化节”汇聚了河蟹美食、湿地风光和人文景观等多种特色旅游元素,围绕牛心套保湿地实验成功的“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农业工程模式,将美食与美景相融。蟹王蟹后评选、文化节主题摄影展、游客参与游园、嘉宾及游客品尝芦苇河蟹、芦苇工艺画展等系列“蟹文化”主题活动。现场酒香满怀、蟹香盈袖,宾朋满座、歌声悠扬。让与会者在食用美味的同时,领略湿地文化和地域风土人情。同期,还召开了“吉林省湿地保护协会湿地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讨会”“湿地文化与保护传统村落研讨会”,为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利用与文化传承建言献策。
聚财富,湿地芦苇河蟹“横行”
金秋时节,河蟹飘香,今年牛心套保芦苇河蟹喜获丰收,产量可达20万公斤,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万元,这是从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场长李兴光那里了解到的数字。
在湿地公园,大片芦苇生长茂盛,肥硕的河蟹不时爬向岸边。养殖户李三伟家今年承包了100多公顷芦苇水面养殖河蟹,今年河蟹产量0.5万公斤以上。“我在这里属于小规模养殖户,上千公顷的养殖规模在这里有好几家。”李三伟将10余袋河蟹装上车,足足有上千斤,他想趁着“品蟹文化节”客商和游客云集的日子,卖出个好价钱。李三伟说:“养殖芦苇河蟹并不难,湿地管理中心全程指导,并做到全程监控,严把原生态关,属于原生态绿色食品,市场上销路很好,这两年供不应求。”今年,他家产值40多万元,除去蟹苗、围挡、人工和承包费,纯利润20多万元。
王立民是牛心套保为民河蟹养殖协会的会长,在今年的“品蟹文化节”上,他养殖的芦苇河蟹因体大肥美,摘得了“蟹王”“蟹后”双冠。“是湿地管理中心引导我们走上芦苇河蟹养殖这条路的,我们将发挥协会优势,从销售方面为养殖户提供服务。”王立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提到发展“芦苇河蟹”,作为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的刘茂林很激动:“感谢中科院刘兴土院士及其团队,在我们湿地找到一条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将重点打造牛心套保‘芦苇河蟹’品牌,申办地理保护标识,打造中国绿色生态芦苇河蟹第一品牌。”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院士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利用生态学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原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在牛心套保湿地实验成功了“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农业工程模式,现已全面推广应用。该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受理发明专利4项,获2015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生态,湿地现勃勃生机
“我们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增强生态产业发展后劲。”这是管理中心主任刘茂林在“品蟹文化节”上谈出的湿地公园发展理念,赢得了来自省内数十位湿地保护单位的管理者、湿地专家的一致认可。据了解,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实施了三项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一是实施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完成投资1753万元,进行了引水工程维修、蓄水工程维修和排水工程维修,实施了333公顷的芦苇根状茎移栽、松耙、排灌等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使退化湿地得到有效恢复,扩大芦苇湿地面积333公顷。二是实施了湿地保护补水工程,公园纳入全省重要湿地长效补水机制,近两年引洮儿河水7000多万立方米,保持了湿地常年淹水。三是实施了河湖连通工程,将湿地公园纳入了河湖连通工程总体规划,2014年利用河湖连通项目资金3000万元,完成了进水渠31公里的清淤以及桥、涵、闸的建设维修,较大面积退化芦苇湿地得到有效恢复,芦苇生长高度由1米增到2至2.5米,年收割量由350吨增至7000吨左右。
同时,科学划分公园区域,落实管护人员,加大巡护稽查力度,实现湿地管护全覆盖。经过多年的修复保护,芦苇面积不断扩大,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目前,公园湿地总面积3319.8公顷,其中芦苇沼泽湿地面积260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8.3%,形成了以芦苇为单优势品种的完好自然湿地景观。
由于生态的改善,目前湿地公园拥有各类野生动物144种,鸟类达到10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15种,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鸟的重要栖息、繁衍地和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中转站。
如今的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不断完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旅游要素,建设精品景区景点,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特色蒙古风情牧业游、草原渔猎文化体验游、浏览自然湿地风光游等地方民俗色彩浓厚的旅游项目,与省、市旅游景区实现互联互通,融入全省旅游圈。突出四季旅游,实现春踏青、夏赏苇、秋品蟹、冬滑雪的生态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