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龙
不是所有的伟大,都在惊天动地的事件中显现。身患残疾,坦然面对,于坚守中燃烧平凡的生命,为百姓奉献力所能及的光和热,一样值得敬佩。 ——题记
残疾人在社会上基本是弱小、被救济等的代名词。但在大安市龙沼镇却有这样一个残疾人,其经营的合作社里的社员说:“是他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是他带领我们走上致富路。”他就是大安市龙沼镇志勤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理事长田志勤。
田志勤1979年入伍,1981年抗洪抢险中荣立三等功,复员后被安排在大安市百货公司工作,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工作者。1993年百货公司解体,他下岗了。2002年5月的一场车祸断送了他的右腿。2004年开始养猪,10多年来,从一个一身外债的残疾人,到如今带动上百人致富的领头人,田志勤经过艰苦创业,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田志勤车祸治疗期间,曾万念俱灰,爬上8楼窗户,想结束痛苦的生活。可是就在他要向下跳的时候,临床的一位大姐把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他不禁问自己:“结束生命很容易,但痛苦却留给了最疼自己的人,你希望这样吗?”出院后,妻子成了他的另一条腿,夫妻俩相互依偎坐在老屋前,商量着以后的生活。10多万元的债务怎么还?两个孩子的学费怎么办?这些问题像一个个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生性刚强的田志勤拖着病残的身体和妻子一起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听朋友说养猪行业不错,能挣钱,于是他开始养猪。由于资金少,雇不起工程队,盖猪圈时,他跟着搬砖,一趟搬4块,对于他来说已相当困难,但他硬是咬牙挺了过来。这年春天,他进了50头猪。拄着双拐,拉不动料车,他就一撮子一撮子地倒料,有时实在站不住了,就索性坐着倒。猪生病了,他现学现用,一边看书,一边买药,一边给猪打针。进猪圈时,猪一撞一个“倒栽葱”,起来倒下,倒下再起来……虽然艰难,但想到自己的梦想,他还是咬牙挺了下去。当年猪行情好,他净赚了1万元。是继续养猪还是干其他工作?田志勤陷入了思考,最终决定还是养猪,而且要养长得快、收益高的良种猪。
经过多方打听,他听说省农科院的猪品种好、抗病强、肉质鲜美,想进一批。省农科院的领导听说了他的故事被感动了,考虑到他资金不足,8头母猪、1头公猪,只收了6000元(市价1.7万元)。经过艰苦努力,到2007年,他已经还清了所有外债,并扩大了养猪规模。同年,他组织成立了大安市龙沼镇志勤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养猪专业户15户,其中7户是残疾人。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生猪统购统销、疾病统一防治、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对残疾户、后进户、贫困户提出帮扶措施。2014年,乡政府又把一个上百万元的扶贫项目给了他,帮他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猪舍,安装了产床、保育床,还盖起了270平方米的托养住房和饲料加工车间,包括化粪设施,一应俱全。
困难面前,他没有选择等、靠、要。“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并且还要干得更好。”田志勤总是这样说。凭着这种信念,他扩大了养猪规模,带动周边的农户养猪致富。2014年,经大安市残联和白城市残联推举,田志勤的合作社被评为省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田志勤扶持带动67户贫困户发展养猪,以低于市场价300元的价格赊销给贫困户仔猪300多头,仅此一项就减少收入10余万元。此外还免费送给刘万玉、董和等9位特困户18头仔猪,价值18000余元。
作为残疾人,田志勤不但没有成为别人的负担,相反却成为一个承担社会责任、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的人。他深知残疾人创业的艰辛,理解残疾人的生活处境。孤残儿童杨楠肢体一级残疾,基本失去劳动能力,6年前父母相继去世,兄妹二人就在亲友、村委会、学校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艰难度日。田志勤把杨楠接到了他的大家庭,不仅供他吃穿,还送杨楠上学。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几年间,他陆续收养了田华、王永富等重度残疾人,并招收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轻度残疾人到养殖场工作。截至目前,有16名残疾人在他的养猪场工作,另有6名托养残疾人。这种供养重度残疾人,又给轻度残疾人创造就业空间的帮扶模式,被国家检查组誉为“基地+托养”创新扶贫模式。
从自力到助人、到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田志勤都在尽他所能,让需要帮助的人生活得更加精彩、更有尊严。在带领残疾人创业的路上,有苦有甜,并不轻松,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卸下肩上的重担,他用顽强的毅力,书写了一个退伍军人、一个下岗工人、一个残疾人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