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洪军
在东南沿海,有一座极富魅力、极富个性的城市,境内山水江海交融,瓯越文化特色鲜明,同时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市场经济的发祥地,这就是著名的浙江省温州市。“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
如今,温州模式再一次在创模之路上发光发热,凸显了非同一般的惊人毅力,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惊艳成效。
困难之大。温州的迅速崛起源于民间的底层创新,走的是一条“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道路,工业区与生活区交错,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的“无为而治”理念,造成了大量的环境基础设施欠账,导致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高端要素难以聚集,城市品质欠佳。2010年温州人实施“六城联创”战略部署,其中包括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当时,温州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67%,温瑞塘河沿岸企业污水入网率仅为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仅为21.8%。可见创模上路有多难。
决心之大。温州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创模办主任,市区共抽调67名干部集中办公。制定创模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部门联动、评估预警、通报排名等推进机制和联督联查、约谈警告、考核挂钩等督察机制。市(县、区)政府将创模任务列入政府绩效考核。4年来,累计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30亿元,城市绿化162亿元,污水治理422亿元,城中村改造685亿元。大力推行BOT、TOT、PPT等模式,引入24亿元建设18个污水、污泥处理项目和8个垃圾处理项目。
力度之大。狠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区6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作为全省第一座地埋式、花园式、全覆盖污水处理厂,核心工艺全国领先的南片污水处理厂2015年试运行,市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1%。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8座,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市区建成4个生活垃圾处理厂,77座转运站垃圾全部配套压缩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2%,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到100%。
抓环境污染整治。在全省率先启动“五水共治”工程,整治垃圾河429条666公里,平原河网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淘汰燃煤锅炉543台,淘汰黄标车7万辆,完成炼化行业企业VOXS治理183家,燃煤电厂改造实现应改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