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书林漫步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别样的“八十年代”诗歌
古代“三尺”含义多:可指腰间绅带或代指法律
天下霸唱《摸金玦》:探险之路再起风云
道听途说 德之弃也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6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道听途说 德之弃也

 

原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道听,在路上听,可包括无意与有意两类。涂说,“涂”同“途”,在路上说,亦包括无意与有意两种。

道听,人皆所不免。但有人左耳进,右耳出,等于没听。有人虽听进,却只默识于心而不语。自然有人听后按捺不住,逢人即转述。后一种人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一传十,十传百,中间可能会添油加醋,从而形成影响广泛的传闻。

孔子把道听途说提到道德高度,大加鞭挞,显见是深恶痛绝。何以如此?首先是道听途说的内容。民间有句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俗语是民众生活实践的总结,常有真理的闪光,不可小觑。此语即大致概括了一个事实:正面、健康、高雅之人遇事口口相传者少,反之则是无翼而飞,传播迅疾且广泛。尤其可恨的是,其中充斥了大量没有根据的谣言。此种现象,古今中外,大体相仿。可以断定,孔子所厌恶的道听途说,即指千奇百怪之事、飞短流长之语。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在于对途说者的鄙夷。途说者多是猎奇心、窥私欲较重和低级趣味较浓之人,以津津乐道丑闻之类达到某种奇怪的心理满足。而孔子向来主张严律己,守规矩,有担当,负责任,一本正经,谨言慎行。“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他的信仰有关,也与他的做人原则有关。因此,孔子会认为途说乱七八糟之传言者品格太差,且放纵自己,而修德有志的君子绝不可能做那种轻率、庸俗的传声筒。

今之为信息社会,网络遍布,信息海量,瞬间传遍全球,与春秋时代天差地别。尽管社会大不相同,但许多基本的普世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没有变,“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至今仍是箴言。 (据《中国剪报》)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