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写纪实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培训5天变身“美容医生”
销售假药遍布全国31个省份
嫩江湾采珠史话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6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嫩江湾采珠史话

□孔令海
 

我国是生产和使用珍珠的大国。早在《海史·后记》就有记载:“禹帝定南海鱼草、珠玑大贝为贡品。”为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珍珠的历史文字。《尚书·禹贡》中亦有:“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诗经》《山海经》《尔雅》《管子》《周易》都有对珍珠的记载和描述。《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用珍珠装饰发髻。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说明中国人使用珍珠可远溯到周朝,捕珠业亦于6000年前即已形成。

由于珍珠是权力的象征和财富的标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以用珍珠装饰为荣,才使得捕珠业开始兴旺。特别是契丹人及东北的少数民族部落更是将东珠视为天赐,奉若神明。

“东珠”是嫩江、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中河蚌中生成的一种珍珠,因其晶莹透彻、圆润巨大,因而更显尊贵,特别是含有珍珠的河蚌被天鹅吞食后,珍珠在天鹅胃中钙化之后的“东珠”更是宝中之宝,稀世珍贵。

自辽国政权之后的金元明清历朝皇帝,对“东珠”的欲求日盛一日,有关捕鹅采珠、贡珠记载更不绝于史册,发生在嫩江一带的春捺钵活动中的辽皇纵鹘擒鹅,就是为了捕杀天鹅在其胃中寻找“东珠”的一项活动。

辽朝末年,辽皇天迮帝加剧了对女真人索取“东珠”,竟在春捺钵期间强令女真人破冰入水,采蚌取珠,这或许就是冬季捕珠的开始。金代乌古迪烈统军司的驻地就在嫩江中下游地带。

《金史·海陵纪》天德四年(1152年)十一月,“买珠于乌古迪烈部及蒲与路,禁百姓私相贸易,仍调两路民夫,采珠一年。”证明了统治者对“东珠”的管控。

到了清朝,产于龙兴之地的“东珠”地位更加突出,并将“东珠”作为皇室王公的专用饰品,清王朝把其定为用以标识王公贵族地位等级的装饰品。如皇冠规定用“东珠”37颗;皇后凤冠用98颗;一品官只准用1颗,二品以下不准用“东珠”,只能用蓝宝石、绿松石等为饰。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庭还专门设立了“布特拉乌拉总”,“布特拉乌拉”在满语有渔猎之意。该衙门成为为宫廷采捕“东珠”、鳇鱼、人参、紫貂等贡品的专职机构,其中采珠是这一机构最重要的工作,使得嫩江流域的“东珠”采捕规模日渐扩大。“东珠”的采捕也要奉旨进行的。前一年奏请皇上,然后决定第二年是否采捕。如果得到批准,采珠官兵于当年4月乘船前往采捕地,一直到八九月返回。每年采珠时,打牲丁要携带粮食、铁锅、帐篷以及野外作业的各种用具,前往各江河采珠。“珠重八分以上者,装好封固”,每年正月充贡,有超定额的,牲丁受奖,管理人员加官晋升,反之则轻者鞭责,重者降级。

“开蚌之后一旦遇见有珍珠,马上就得封到牛皮口袋里,清朝宫廷里有专门装‘东珠’的牛皮口袋,盖上印,就送出去了,想贪污都贪污不了。然后运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仓库里,专门有装‘东珠’的类似银库的地方,运‘东珠’到宫廷里面也分级别,有好的直接就面呈慈禧等高级别的人物了。”

到了康熙中期,采捕“东珠”的生产组织已相当严密,达到一定生产规模。采捕“东珠”所用大船7只,小船359只,派出督察官员64人,牲丁采珠1000多名,分64路赴各采珠河口作业,有专人采珠,牲丁采珠非常专业。可见每得一珠,实属不易,乾隆在《采珠行》中就以“百难获一称奇珍”之句来形容采珠之难。

往往“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这种狂采乱捕使得嫩江流域“东珠”资源迅速萎缩。至雍正以后,虽“偶有所获,颗粒甚小,多不堪用”。

咸丰以后,沙俄入侵,主要是宣统年间,随着清朝的落寞以及侵华日军的掠夺,使得“东珠”资源日渐枯竭,加之近现代江河干涸,环境污染,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北方“东珠”采捕业日渐没落,最终走向了消亡。

大安市地处我国东北,吉林省西部嫩江下游地带,嫩江古称“难水”亦曰“难河”,又名“那河”“脑温江”“诺尼江”“混同江”“鸭子河”“纳水”,“嫩”为女真语“绿”“碧”的意思,嫩江流域是中华渔猎文明发祥地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这里天翔鹅雁、原驰骏马、水生鳇鱼、蚌育“东珠”,是辽皇帝春捺钵的核心地带。

早在一万年前是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在大安后套木噶遗址发现的早期灰褐陶的陶质中就含有蚌壳粉。出土的器物中,饰品有穿孔蚌珠,亦有蚌刀、蚌铲等河蚌制作的工具。遗址的灰坑和文化堆积中,除鱼骨外常见有蚌壳。在嫩江中下游的早期青铜器时代遗址、白金宝遗址、富拉尔基老龙头遗址、富裕小登科遗址、讷河二克浅遗址都有蚌刀、蚌镰出土。故而证明嫩江不但盛产鳇鱼,而且还盛产河蚌,不但繁育“东珠”,还可以用作食品和生产生活的用具。

塞外福地,天下大安,沧海桑田,山河依旧,斗转星移,历久弥新。目前在大安这块土地上仍保持着千百年前的自然生态和渔猎、畜牧、农耕的民风习俗,正可谓一方天地造一方物,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传承了古老的江河采珠活动,随着嫩江上下游环境和习俗的变化都已消失不在。野生的河蚌也都泯灭于河流的污染和干涸之中。但捕蚌采珠这种习俗和活动却像活化石一样神奇地存活在大安嫩江湾这片湿地中,冬季凿冰捕蚌,夏季水中采珠。这里的人们仍从事着千百年前的活动,演绎着塞外水乡淳朴雄毅的豪情。他们把没有“东珠”的蚌制成各种佳肴,成为大安特有的美味,他们把蚌壳制成工艺品、纽扣、骨粉,将河蚌综合利用作为产品的原料。如今捕蚌采珠这个古老的技术成为大安的一个特有的行当,是典型的文化遗产。

这种特殊的行当,使大安这块“鱼米之乡”的塞外福地又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这将成为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又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如果把冰中捕蚌的活动宣传出去,必将与凿冰钩鱼、斫冰烧酒一样成为冰雪吉林的又一朵个性雪花。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