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翱翔九天之上,看窗外山河万丈;村镇不过是原野里那块,指甲大的土黄;会不会那村中有间瓦房,绕梁书声琅琅,下课铃响,欢笑着一股脑儿冲向操场……”这是选自《苏施源诗选》中《刹那的梦想》的一段文字,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如若不是经过了解,单凭阅读其作品还真不敢相信,这是成长于都市中的少年所写。
现就读于白城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的学生苏施源,笔名苏三。当他的第一本诗集于2016年3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市后,朋友和同学都称他为诗人。对此,苏施源笑着解释说:“诗人以诗言情,我且以诗自娱罢了。”
去年,偶然的机会,有位诗词界的前辈,注意到了苏施源的诗歌并被吸引。热心的前辈遂将其诗歌推荐给《关东作家》杂志主编老师,于是,才有了苏施源诗歌作品得以出版面市。《苏施源诗选》共选取了苏施源所写的长短诗歌共100余首。此书以青年诗人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出其努力摆脱世俗牵绊,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及对生活的感悟之情。
现为校报记者站成员的苏施源,除了擅长写作,他还有个爱好,那就是摄影。难怪,在《苏施源诗选》中,百余张配图均由其独自摄影剪辑。
谈起走上诗歌的创作之路,苏施源还真有些与众不同。
苏施源情感细腻、善于观察,从小热爱写作,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子将他对外界的感悟想法记录下来。由于他不善言谈,其母亲为了了解儿子的思想动态,偷偷翻看他的日记本。而此时的苏施源为了抗拒母亲的行为,苦思寻找一种母亲看不懂的方式记录心路历程。于是,苏施源基于对现代诗浓厚的兴趣,从此踏上了以诗记事喻情的创作之路。如他所愿,看着那一篇篇的诗歌,母亲还真就失去了翻看他日记本的兴趣。可以说,苏施源能成功出版这本诗集,还真得感谢母亲的“助力”。
苏施源认为,创作诗歌的灵感是一种比较飘渺的东西,谁都猜不到它什么时候出现。诗歌作为苏施源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他会坚持一直写下去,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希望可以用诗歌来做一个记录。
苏施源对记者说:“源于对写作的热爱和对摄影的痴迷,我加入了记者站。记者站对我来说像是另一个家,这里有诲人不倦的老师,也有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我希望这4年的记者站生活会给我留下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
青春如诗,生命如歌,愿年轻的苏施源能创作出更佳的作品,在人生的路上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