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宇 李立同
他子承父业,以不向命运折服的意志,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柳编公司发展成了全省柳编领域的龙头企业。
他无私奉献,无偿向当地群众传授柳编技艺,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他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柳编技艺非物质传承人”“吉林省新型乡镇企业家”“镇赉县全民创业先进个人”和“首届镇赉县十大杰出青年”。
他,就是镇赉县博艺柳编工艺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焦提勇。
勇挑重担 刻苦钻研学本领
今年43岁的焦提勇曾是镇赉县烟叶办公室的一名普通职工。在当时,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收入稳定,让人羡慕。他的父亲是一名手艺人,15岁学艺,练就了一手柳编绝活,1994年在镇赉县创办了自己的柳编厂,2002年成立了镇赉县博艺柳编工艺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产品销路好,效益可观。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一场车祸夺走了他父亲的生命,刚刚成立的公司顿时陷入了困境,十几家杞柳种植户和几十个柳编工人的生计面临考验。悲痛之余,焦提勇反复权衡,毅然决定辞职下海,挑起了公司的重担。
柳编产品制作程序复杂,工艺比较考究,包括上色、浸泡、编织、刷漆等十多道工序。刚开始,由于欠缺经验,在选材、熏蒸等环节处理不够到位,让他遭受了不少损失。最大的一次是一份夏季订单,由于买家要的急,产品烘干不到位,又偏赶上了连雨天,十几车产品在运输途中发生了霉变,大部分都成了残次品,一下损失了20多万元。在当时,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他暗下决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为了全面解决各种生产难题,攻克各种技术难关,他买来书籍从头开始学习柳编工艺理论,虚心向老艺人请教编织技法,多次到国内同行那里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焦提勇逐步掌握了编织的各种技法,摸清了行业发展的形势,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收获成功 壮大产业求发展
到2004年底,经过近2年的努力,公司步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产品出口权,成为镇赉县第一家出口民营企业,当年实现利润270多万元,焦提勇的柳编事业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坎坷的创业经历让他深刻的意识到,公司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有质量过硬的产品和广阔的销售渠道。
为确保产品质量,他几乎每天都坚持到生产一线, 对各个生产工序严格把关,不合格的产品一律返工,经常忙到很晚才回家。为了扩大产品销路,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长春、义乌、广州等地的各类展会之间,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有一次与外商洽谈业务,因为语言不通,翻译又对柳编行业不熟悉,让他错失了一笔大生意。只有初中文凭的他硬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英语,攻克了语言关。2008年广交会上,用一口流利英语讲述柳编知识的焦提勇格外引人瞩目,工艺精良、品类繁多的产品也同样赢得了客商们的青睐,为公司带来了大量订单,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好,规模越来越大。
目前,他的博艺柳编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0多名员工,2个芦苇基地,5个加工基地,6个柳条基地的省内龙头企业,产品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200多万美元。企业相继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先进企业”“农业产业化县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柳编工艺品出口基地”等多项荣誉。
饮水思源 致富不忘众乡亲
焦提勇在发展事业的同时,始终把帮助贫困群众致富放在心上。他深知脱贫致富靠的是门路,靠的是增强他们自身“造血”功能。为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他结合公司特点创造了“车间+炕头+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对凡是有需要的贫困户实行无偿技术培训和信息指导,实现了贫困户分散加工和企业规模生产的有机对接。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有2个乡镇100多户贫困户在家中办起了“炕头柳编厂”,每人每天能收入60多元。对特困家庭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还免费提供原材料,并以高于正常价格20%的标准上门回收产品,用他的话说:“人总有难处,咱能帮就尽力帮帮。”他热心公益事业,县里组织扶贫攻坚,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扶贫大会上带头捐款1万元。他关心职工疾苦,工人于海婷的父母年纪大,没有劳动能力,母亲还需要常年服药,生活负担很重,处境非常艰难。他得知情况后,及时送去了米面油和过冬衣物,逢年过节都上门探望,让他们一家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得到了公司职工和当地群众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