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罗宇峰 江其田)大安市把扎实开展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和送岗位、送信息、建基地及发挥资源优势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果。2016年,该市劳务输出80128人次,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41102人,全口径劳务收入超11亿元。
领导重视,落实目标责任。首先,建立了领导组织。市、乡镇、街道成立了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从而使劳务经济工作在组织上得到了保障。其次,分解劳务经济指标,层层抓落实。他们将劳务经济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纳入到乡镇工作目标责任制之中,形成了市、乡镇、行政村三级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再次,建立了考核制度。按照“领导重视、输出规模、经济收入、基础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考核,并进行通报表扬和奖励。
加强基地建设,为劳务输出奠定坚实基础。在大岗子镇大岗子村和舍力镇民合村,创建了高质量就业示范村;在安广镇永富村民意专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2016年,通过建立基地,转移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528人。
依托资源产业优势,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叉干镇依托木材加工产业优势,建立了加工、销售产业转移就业基地,每年可吸纳1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两家子镇依托当地盛产笤帚糜子优势,建立了大荛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就业基地,每年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太山镇利用离市区较近的优势,建立了建筑就业基地,农民在农闲季节早出晚归,自发到大安市内从事建筑、家政、运输等工作,月收入也都在1500—2000元左右;乐胜乡利用种植烤烟优势,在烟叶收割季节,当地农民在收烟叶、烤烟叶到卖烟叶期间,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左右,增加收入150多万元。通过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不出家门也能挣到钱,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