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生作段落计划,叫作“生计”:从1岁到10岁以上,为个人成长作计;20至30岁,为成家立业作计;30至40岁以上,为生儿育女作计;50至60岁,就为返休养老打算;60至70岁以后,就为死亡身后打算了。所以有“60不造屋,70不制衣”的古谚,60岁以后不造新房子,70岁以后不添新衣服,这叫“量时计享”,不肯让“冗功剩物”拖着自己,以致劳役心神于无用的地方。这一方面是“惜福”,另一方面,也使“劳生”不必受“物役”的无限驱使,能留下足够余裕的退闲岁月呀!
现代人比较健康长寿,生活的段落可以延长移后一些,但也不必拼到老、拼到死呀!许多人已经有足够的养老金钱,也有美好的退闲岁月,一生都吃喝不尽,还在做牛做马,拼命赚钱,大概是想留些钱财给子孙用吧?
其实平心想想,大家都是白手兴家的人,子孙一样可以白手兴家,何必要我们操心如此?有的人可能会说:“不见得子孙都像我辈这样贤智,万一他不能自立创业呢?”如果是以这个原因为他存钱,心意虽美厚,实际上是以轻薄的眼光在对待子孙了!用“不肖”的眼光预估他们,他们如何能以贤智自许呢?有人也会坦白地说:“我家的儿女,书念不好,我必须预买一幢房子和资产给他!”古人早说过:“有子如龙虎,不须做马牛;有子如豚犬,何须做马牛。”下一代是龙虎,根本不需你为他做牛做马;下一代是豚犬,你做牛做马,他依然是守不住的。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啊!
不要说留一幢房子和一些资产,就是留10亿巨款也属徒然。有好多这方面的典例,老人两手一撒,尸骨还未寒,灵堂前已经开始为争夺家产而斗了!前人早料到:金帛留下愈少的人,子孙的眼泪会愈多,骨肉间的哀情也真切;金帛留下愈多的人,子孙的眼泪反而愈少,除了资财名分争夺得筋青眼红外,其他都看不见的啦!
所以早在唐朝就有“毋以货财杀子孙”的古训,让子孙因遗产而骤富,容易养成淫荡骄奢、唯物寡情的生活习惯。非举手劳而得来的资产,后辈也不见得十分爱惜。与其留黄金给子孙,远不如教他读书学艺,所谓“黄金满,不如一经”“一技在身,走遍天下”,爱子孙最好的方法是教育他,爱而不教,就是不爱;教而不善,等于没教。留太多财产给子孙,不是爱他,常常是把他惯坏了。钱太多的人,教育自己子弟之余,不妨做些公益事业,积福行善,以言传身教惠及子孙、泽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