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铁军 崔风 本报记者 薄秀芳
常听人说,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这话虽说得笼统,但大家都认这个理儿。太多的事实证明,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里,经过千锤百炼的军人即便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他们那种身手利索、纪律性强、吃苦耐劳的军人素质依旧发光发热,使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更精彩。位于洮南农贸市场的“王三清真羊肉专卖店”业主王海森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1975年,王海森出生在洮南市一个工人家庭,爸爸在洮南市食品水产公司上班。王海森高中毕业后,当时父母希望他学习瓦工、木工,将来成为一名手艺人。但王海森坚持选择参军到部队,他认为保卫祖国无上光荣,而且在部队能更好地学习和锻炼自己。1993年,他如愿入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81051部队。部队新兵连培训结束后,因表现优秀,王海森下到连队就担任了通讯班班长。在军营的生活中,他牢记首长的教导和父母的嘱咐,决心在部队里干出成绩。当年,他所在的班季度考评是模范班,年终又是五好班。通讯兵要求业务性强,必须熟练掌握电脑和雷达操作系统的常识,王海森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把休息时间完全用在业务学习上。由于他率先示范努力学习,所带的班在全团业务比赛中名列前茅。
1996年12月,王海森光荣退役。回到地方后,被安排到父亲的工作单位洮南市食品水产公司工作。在工作中,他把部队的光荣传统带到单位,满怀信心的努力工作,决心干出个样来。可是,由于企业改制,实行承包分包,工作不满一年他就下岗了。
下岗后的王海森虽然很迷茫,但他抱定一个信念,不能什么也不干。他结合自身是回族的情况,首先选择开了个清真小吃部。由于缺乏经验,过于实惠的王海森因让赊欠账的人太多,一年到头竟赔了3万多元,还欠下一些债务,只好另做打算。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王海森经朋友介绍,到菜市场批发蔬菜。每天零点到4点之间工作,披星戴月的劳作,一天只能挣十几元钱,这点钱根本维持不了生活,只好再重新选择其他工作。春暖花开的季节到了,他去工地当力工,每天在建筑工地伺候瓦匠,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一天大约挣20元,干了两年多,还是达不到他想要的生活。
2000年,原单位实行买断制,王海森得到补偿金6000元。他想,这些钱不能乱投资,如果再失败了,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经过细致的考察,最后他决定做熟食生意,也就是做牛羊头蹄下水的加工。当时,没有工作间,只能露天加工。每天起早贪晚的干,冬天凉水刺骨,两只手常被冻得像猫咬的一样疼……做熟食是份辛苦活,要克服种种困难,无论环境怎么样,他必须始终将质量和诚信摆在第一位。就这样,熟食生意一做就是9年,王海森迎来了峰回路转,终于见到利润了。稳打稳干的他,买了一个门市楼,专门经营牛羊鲜肉。由于诚信经营,王海森的牛羊肉除了供应当地各大酒店及烤肉店外,还销往白城、突泉及周边农村各乡镇,甚至远销到了四川、重庆等地,他的销售网络已经形成了规模。
王海森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依旧关心手下工人的生活,无论谁有困难,都主动帮助解决。继续保持和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生活简朴,艰苦奋斗,时刻带好食品供应这个“先锋模范班”。王海森先后被授予洮南市优秀退伍军人创业标兵、下岗再就业示范企业带头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