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有刚
新华镇育林村地处通榆县城西南43公里处,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十年九旱,土地碱化贫瘠,平均年收成在五成左右。全村有4个自然屯,421户、1636人。2016年初,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5户、278人。多年来,贫困一直是该村难以突破的瓶颈。
全省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省监狱管理局,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从万物萌生的春天到瑞雪纷飞的冬季,他们用汗水为育林村开辟了一条脱贫之路,带领全村人民叩响了梦寐以求的小康之门……
构格局——三年实现三级跳
如何帮助一个不占天时、不具地利的穷村实现脱贫梦?这是一道难解的题,全局上下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2016年1月4日,省监狱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党委书记、局长冯刚带领扶贫工作组进驻育林村,开展细致的调研,进行“把脉”。通过走访贫困户、开展座谈、查阅资料,对育林村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找到了“病因”所在。思路决定出路,回到省局,局党委连续召开两次会议,专题研究帮扶工作,成立帮扶组织,制定帮扶方案,落实帮扶责任。组成了以冯刚为组长,全省18个监狱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全省监狱系统近万名党员干部和民警职工参与的帮扶队伍,并选派3名干部长期驻村开展工作。要帮就要帮到底,要扶就要扶到位,经过多次论证,局党委决定用3年时间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奇迹:第一年帮助全村实现脱贫致富,第二年帮助建成美丽新村,第三年帮扶建成幸福安康村,三年实现三级跳!前景宏伟,任务艰巨,只有找准病根,采取超常规举措,才能药到病除。那么,一年来,省局是如何在育林村开展帮扶的,育林村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一连串的问号,笔者近日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
拔穷根——旱地涌甘泉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育林村缺的正是这孕育生命之水。驻村第一书记王有思告诉笔者:“缺水好比缺血,如果不解决抗旱用水问题,在育林村的帮扶就不是帮扶。”要实现当年脱贫,必须实现当年报计划、当年打井、当年投入使用。
省局指派驻村工作组协调新华镇、水利、电力等7个部门解决打抗旱井问题。经实地测算,需打井48眼,配电51眼,覆盖耕地9135亩,约占该村平地耕地面积80%。时间就是命令,打开王有思的驻村工作日记,笔者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打井流程记录:
3月29日,省局将打井款、配电款100.95万元及时拨付到位。
4月14日,4台打井机正式进村打井,人休机器不休,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打井。
4月26日,已连续加班3天,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觉。
5月2日,历时18天,打井48眼,每眼井深110米,打井队长说,保证使用100年!
与此同时,9135亩膜下滴灌配套工程也跟上来。打井、下膜下滴灌管工作结束后,省局驻村工作组立即联系开展配电。井打完了,电配上了,但农民抽水灌溉使用的潜水泵和抽水管还一时解决不了。为了使农民能用上抗旱井灌溉,经过一个半月的沟通、协调、等待,潜水泵和抽水管终于在2016年7月到位。在夏季长达一个月的高温天气里,48眼抗旱井昼夜浇地,让村民在绝望中收获了希望。曾经一度怀疑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省监狱管理局的帮扶是动真的,来实的。
立项目——碱土变真金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省局投入7.4万元为148户贫困户每户购买一部手机(含1年话费),同时建立了“育林精准扶贫群”,绝大部分贫困户都加入了群。群里发布通知,传播信息,上传专家的农业讲座等。
为了盘活育林村的农业经济,省局按群众意愿安排贫困户种植土豆、萝卜、白菜,秋后省局按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产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投入17.4万元资金,为贫困户垫付购买土豆栽子。在驻村工作组的账本上记着这样的往来账:种土豆,88户,共44公顷;回收土豆39万公斤,付人民币46.8万元。种白菜,8户,共4公顷;回收白菜32.5万公斤,付人民币13.1万元。种萝卜,17户,10公顷;回收54万公斤,付人民币31.3万元。雇车费,12万元。合计支出费用103.2万元。
驻村工作队队长肖振平告诉笔者,仅此一项,就可以帮助113户贫困户年增加人均纯收入4000元左右。
要实现小康梦,必须有产业项目的硬支撑。产业带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在省局的扶持下,育林村的脱贫引擎澎湃有力!
——引进天意辣椒种植项目。红辣椒适合农民庭院栽培种植,省局先后3次到天意辣椒公司参观调研,组织村干部到育苗基地学习。安排76户贫困户在54.12公顷耕地上实施天意辣椒种植项目,农民浇灌及时,辣椒喜获丰收,纯收入80余万元,每户纯收入过万元。
——成立通榆县新洋丰育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扶贫科技小院。开通服务直通车,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农户,推动当地适应高效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有9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引进吉林政言农林开发公司竹柳树种育苗项目。安排11户贫困户农民搞竹柳育苗10.8公顷,每公顷年收入近2万元左右。
——引进长春巿田瑞平农艺师“五合一”高科技系列农产品玉米种植技术。省局投入1.05万元,安排20户贫困户、10名村干部进行试种,可使玉米增产15%左右。
换新颜——建美丽新村
在育林村大瓦计屯采访时,村民李建文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妹妹和妹夫到他家串门,进屯后怎么也找不到他家了,以为进错了屯,只好给他打电话。笔者问为啥出现这种情况,李建文说,育林村的村容村貌变化太大了,变得人们都不敢相信。按2016年年初计划,省局配套资金120.32万元,为全村修建巷道7.52公里;省局筹资45万元,通榆县出资6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砌农户院墙5500米,绿化植树2100棵,把育林村大瓦计屯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兵屯;省局出资45万元,修建一个大瓦计屯文化广场,占地面积4186平方米;投资配套资金11.2万元,改造泥草房7户,同时修巷道3公里。
笔者走进育林村村部,映入眼帘的是刻有“育林村”三个鲜红大字的巨石矗立在文化广场,几十名身着彩装的群众在广场上扭着秧歌,一派喜庆欢快的气氛。
固堡垒——打造先锋队
在老党员张洪生家,墙上挂着一张大照片,上面写着“育林村党支部2016年七·一合影”。张洪生告诉笔者,这是七·一时照的,当时驻村工作队给全村党员上了一堂党课。“我已经80岁了,明年七·一活动能不能参加上都不好说。当时第一书记提议大家合个影,大家都赞成。”驻村工作队的到来,为支部增添了活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工作队驻村以后,首先抓的就是支部建设。省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工作队同志利用3天晚上入户走访了全村21名党员,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和实际困难。即使是在外打工的6名党员,也分别与他们通了电话,向他们通报了开展脱贫攻坚的情况。随后召开支部会议,统一思想,提出党员要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到带头脱贫、带头科技致富和带头帮扶困难群众。一年来,村党支部为贫困户搭桥扶贫企业,制定脱贫方案,组织开展脱贫工作,组织成立合作社,成为了全村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和先锋队。
送真情——春天风,夏日雨,雪中碳
“孩子还能上学,让我们两口子咋感谢你们好啊!”在特困户高泉家,两口子热泪盈眶,讲述了省局帮助儿子高金亮上学的故事。
原来,高泉16岁的儿子高金亮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恰巧同村贫困户吴庆堂儿子吴宏达的情况与高金亮类似。省局驻村工作队找到了长春市工业机械学校,校长吕春了解情况后,当即把两个孩子录取到该校汽车与模具专业,并免除一切学杂费。同时动员社会力量集资捐款,每月给两个孩子每人800元生活费用。高泉和吴庆堂说,孩子上学了,去掉了他们的一块心病。
贫困户安洪宾的女儿安嘉雪考入吉林农业大学,全家无力缴纳学费。驻村工作组及时反映给省局吉新集团公司和省局团委。省局吉新集团公司和团委立即向局党委汇报,积极组织监狱系统广大职工开展爱心救助活动,共捐款人民币7000元。省监狱管理局镇赉分局得知情况也组织员工捐款人民币5000元。
特困户腾佰兰65岁,老伴3年前去世,儿女成家后都在外地生活。眼看已经入冬,新建的两间砖房外墙没有抹灰,窗框还透风。得知这一情况,省局驻村工作队向省局申请资金5000元,雇人抹灰、封闭窗框,还给了老人两套风衣和棉裤。腾佰兰激动地说:“省监狱管理局真是比亲人还亲呐!”
在采访的最后,肖振平和王有思带笔者走进了他们租住的民房。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统计着全村的收入情况。王有思说:“工作忙时一住就是一个月,回到家也不踏实,还有太多的工作没有做完啊!”“数据出来啦,155户贫困户户均增加纯收入5000元,当年脱贫的目标实现啦!”工作人员激动地告诉笔者。顿时,整个小屋淹没在一片欢呼声中……
走出驻村租住点,天已经黑下来。此时,育林村街道两侧华灯初上,月光、街灯交相辉映着脚下的水泥路,在黑夜里照出一条耀眼的银光大道,蜿蜒着伸向远方。育林村的明天一定会像这条银光大道一样,越走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