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比鱼的身世更复杂、更难懂些。它属于甲壳纲、十足目,短尾亚目动物的通称。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海,既适宜咸水、淡水,又可水、陆两栖。其种类达500多种,常见有河蟹、棱子蟹、青蟹等,以及近年北方兴起的稻田蟹。
蟹,以其肉鲜味美,为餐宴助兴,令人点赞,同时也因其生性奇特衍生出了对蟹其名、其治、其诗的一些联想。
蟹,因勇者敢吃而正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句,就是因蟹而生。当年螃蟹并不为人所认知。扁平、硬壳、多足、横行,形象丑陋,行为怪异。不要说吃,见了都让人望而生畏。不知始于何年,有一勇者捉而食之。幸运的是他非但没中毒,而且蟹鲜爽口,强身益体,打这以后一人险,换来万人鲜,由惧变爱,普遍食之,且营养丰富。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他陆生、水生动物,维生素B2是肉类5—6倍、鱼类6—10倍,维生素B1比一般磷高出6—10倍。至于蛋白质、蟹黄等其他养分都很高,还可药膳。因此有“一盘蟹顶一桌菜”之说。
其实,人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多得了一道鲜食美味,而更多的是让人们从中懂得敢吃蟹是来之何等不易。当年是在一无吃蟹先例,二无救护保证的险境下试吃的。一旦失败,就有可能丧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敢吃蟹那是勇者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否则,蟹也许仍是弃之为废的怪物了。
如今人们在吃鲜蟹、品名句的同时,不能不从心底道声谢“蟹”。当然包括那勇者默默为蟹正名。
蟹,因治螯止动而鲜活。蟹有自身的长处,也有内耗的短处。因蟹长了一对长钳一样的蟹爪(即蟹螯),既能自卫捕食,也能发动内战。以前,渔民用筐散装卖蟹,没遮没拦,却难见外逃,何因?渔民富有哲理的话揭开了个中奥秘:“一筐里的螃蟹,你钳住他的腿,他钳住你的腿,谁也别想爬出筐沿。”乍看一筐蟹抱团相安,细看用爪倾轧钳制,各自夺路逃生。结果都因“窝里斗”没逃成,反而还互受伤害,有的丢胳膊,有的掉腿,甚至有的死掉。
无疑,这是蟹螯惹的祸。那么,能不能让卖的蟹活着而螯不动呢?这似乎是异想天开的难题。可能吗?到底还是人有办法。终于有一日,渔民想出了小妙法蕴藏大智慧的治螯绝招。那就是把任性舞爪的螃蟹,用女人扎头发的胶皮筋,将它们一个个五花大绑捆起来,这样一来,真的实现了卖蟹鲜活而螯不能动,但见一捆一个,互不干扰,利储、利运又利销。至此做到卖蟹保鲜活,无逃、无内战。后来,卖冻蟹和鲜蟹也沿用此法。就连揭秘内战的话都成了人们至今慎行的箴言。
蟹,因诗用寓意而厚重。如果说以往治螯弊的成功令人欣喜,那么近读宋朝的《咏蟹》诗,则又让人惊叹。想不到蟹入诗竟能为治吏助力,且入木三分。诗曰:“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绝了!古诗中的蟹与现实贪官的丑行相比是何等的相似。它能把蟹的属性在贪官身上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回头细想,凡落马贪官几乎都是从“水清讵免双螯黑”开始的。应当承认,人难免犯错误,改了就好。可惜他们却走上了一条从小贪到大贪,从劝改到拒改的险恶歧途。不仅心存侥幸,而且愈发贪得无厌。甚至有的把“官升省部级、捞钱几个亿”作为大贪的奋斗目标。有个副国级贪官,已把家庭变为“权钱交易所”,他自诩为“所长”。此间,党中央不止一次警示过,但他仍执迷不悟,贪占亿巨,最后丢官入狱。历数全国像这样落马的大大小小贪官还少吗?
贪官落马罪有应得。这正应了《咏蟹》一诗的历史验证。因有“讵免双螯黑”之因,必有“难逃一背红”之果。蟹的恶变不仅使该诗成为以蟹劝善的艺术享受,更成为当官莫贪的深沉警示。那就是人生当自律,恶行毁前程。这也许就是古人借蟹而诗的殷殷初衷,因此蟹也变得寓意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