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冬腊月,塞外,冰天雪地。南国,鸟语花香。
一天,我在遥远的海南省五指山市寓所中,正在看书,突然接到好友朱军从同样遥远的家乡长春打来的电话,约我为其即将付梓的新作《峰巅远眺》写点什么。
我和朱军虽然神交已久,见面的时间却很晚,而且见面的机会也不多。论年龄我长朱军几岁,自然是他的兄长,朱军也总是以大哥相称。但我们是校友,师道同门,都毕业于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他是恢复高考后入学,读的是政史系。我是后期入学的,读的是干部专修科。他应是我的学兄。
听着老师和同学的议论,我知道了朱军的名字;看到《白城日报》见解独到、掷地有声的言论,我领略了朱军的才华和文采;读着《心灵的倾诉》《心空无际》,我理清了朱军艰苦、艰辛、坚实的成长足迹;回顾见面后的接触,我认可了朱军的为人。朱军从政几十年,即从文几十载。他不光学而且写,学习和写作推动了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又成为他学习和写作的动力和源泉。几十年的孜孜以求,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他工作、写作双丰收,成为工作中的强者,写作上的达人。
读完朱军厚厚的书稿,我感慨良多,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偷得宽余忙赋诗,难能可贵。这本倾注了朱军大量心血的力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概括起来是三个“了不起”。
一、朱军作为部门的领导干部,能写出这么多的文学作品,真的“了不起”。
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能写出一手好的机关文字,也许不会让人惊讶。如果能写出一手好的文学作品,则会令人刮目相看。机关文字属于逻辑思维,文学作品属于形象思维,两者都属于文字作品,但有着很大的区别。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朱军硬是凭着一股执着的韧劲,成功地逾越了这道鸿沟,使自己的文学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朱军到省直部门工作以后,无论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岗位,还是在教育技术装备处,都是纯粹的业务部门。
业务部门的领导干部,工作千头万绪,上边的会,下边的事,常常会被搞得焦头烂额,应接不暇,很难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静下心来研究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特别是涉足费心劳神,需要长期见效的文学领域。然而,朱军是聪明人,他能在庞杂纷繁的事务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潜心来读书写作。《峰巅远眺》这本诗集共收录了《四季吟咏》《岁月遣怀》《闲来偶得》《神州纵览》《世相新语》《寄语沧溟》《美国行吟》以及《心空无际》等近300首诗。
人们常说:“诗言志,歌抒情。”其实“诗既可言志,也可抒情”。朱军是位有心之人,善思考精表达之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把所思所想凝练成诗行奉献给读者,既鞭策自己,又启迪别人,实在“了不起”。
二、朱军作为业务部门的躬耕者,却营造了一块文学的百花园,真的“了不起”。
业务部门的工作,有上级的大政方针、条文规定来指导,基层只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就行了。文学则远不是那么回事,路子要靠自己去探索,灵感要靠自己去捕捉,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规矩可循。朱军是一个勤奋的人,从不让自己的大脑休息,从不肯放下不知疲倦的笔。同时,他又是一个思想开阔的人,视野宽泛,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时政、关注民生,把所看到的自然现象、时政现象、社会现象,包括突发的重大事件等等,用诗的语言记录表现出来,投注悲悯的情怀,盼望热点问题能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早谋良策,尽快解决。如《堵城》:“咫尺天涯漫漫路,岗灯频换车不前。大好时光车内失,光阴虚掷马路边。若逢全线高峰汇,座驾席上放胆眠。昼夜不息车潮涌,日日拥塞复何年?待到十年百年后,京城路载何以堪。”足见作者对京城交通问题的忧虑和关心。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枯叶》:“一枚枯叶难系秋,春来依旧挂梢头。历时四运寒与暑,诉尽沧桑不肯休。”诗句灵动鲜活,借物咏怀,寓于深意。
朱军出身贫寒,对劳苦大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用情写诗,真挚感人。如《悼东方之星》:“滚滚长江载客舟,狂飙卷浪桅杆头。半千生灵殁江底,一江春水和泪流。”尤其是尾句“一江春水和泪流”真挚感人。《8·12天津大爆炸》:“午夜巨响动津门,方圆十里飞烟尘。冲天一爆惊寰宇,威如核武耸高云。四千座驾成坟场,同胞罹难入鬼门。地撼楼摇横祸起,废墟一望断人魂。”天津大爆炸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令人痛惜,以诗的形式记录这场灾难,警示后人,表达对罹难同胞的悲戚之情,催人泪下。2014年,吉林省遭遇大旱,10个产粮大县降水量创1951年以来最少,部分地块绝收。朱军身为农家之子,深知百姓求雨之切,仰叹久不作雨的穹空浮云,笔落诗成《浮云》:“只作闲云不作雨,三伏盛暑挂凌虚。大地焦焦灼似火,尔自高天悠闲居。”嗔怨之余,恨不化身《为苍生祈雨》:“我欲飞翔九霄处,一夕气吞万里云。呼风作雨挥之去,滂沱顿洒满乾坤。”想象奇特,气宇恢宏,其情其志其愿,溢满诗句,超然诗外,融贯苍穹宇宙,令人感佩之至。
朱军是吉林省乾安县人,他对家乡情有独钟,对家乡美景更是格外眷恋。他写的《乾安泥林》:“远看原野近看山,平畴凹落叠层峦。狼牙锯齿云中卧,沟壑纵横十里潭。深谷寻幽惊回首,游人踏峰走云端。蜿蜒陡转泥林路,九曲回肠溢清寒。”对家乡美景的赞美跃然纸上。
雁荡山是座名山,尤以夜景为佳,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更有文人墨客留下大量的赞美文字。朱军也不例外,他挥笔写下了《夜游雁荡山》:“多情雁荡夜销魂,凭君想象说纷纭。阴阳昏晓多变幻,好借朦胧细品分。山峦本是无情物,地设天造石一尊。只是人间情未了,借尔书怀直到今。”把雁荡山美景写得恰到好处。他写闻名中外的《秦王陵与兵马俑》:“头枕骊山脚踏川,身侧兵马数万千。生时纵横统六国,死为万世造大观。布兵列阵骁骁俑,沉沉睡地越千年。一代帝王今犹梦,百万雄师已不眠。”末尾两句“一代帝王今犹梦,百万雄师已不眠。”形象逼真,引人遐思。千年一帝秦始皇陵墓至今未曾挖掘,躺在地下的一代帝王,幻想死后仍可指挥千军万马,纵横于天下,彰显帝国之威。而今帝王之梦虽犹未醒,其身侧百万雄师兵马俑早“已不眠”,成为后人游历观赏的一大景观。《黄果树瀑布》:“未近尊前声如雷,及至金街烟沫飞。举首云端垂跌水,迎对风来气壮威。我开胸怀观奇瀑,万古奔流振翠微。崩珠捣玉凌空舞,气凝高悬雨霏霏。”“水有源头气不凡,云瀑相衔造大观。如虹气势卷千浪,翻沫烟雨直到天。”把黄果树瀑布壮观场面写得活灵活现、气势磅礴、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雾都随想》:“两山夹对锁雾城,朝天门下二江逢。鹤驾祥云腾空起,谁个朝主不争雄?”状雾都重庆景象之余,给人留下无限思索想象的空间。
三、朱军借用格律诗的形式,书写新诗,真的“了不起”。
古代,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这朵文学长河中的奇葩应运而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方面的鸿篇巨著,从而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后“楚辞”“汉赋”相继诞生。到了唐代,沈佺期、宋之问探索写诗的规律,总结出按照固定格式写诗会更加上口,更加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这种固定格式,经过300多年的口口相传,终于被广大诗人所接受,格律诗由此诞生了。从此,人们都严格按照“平水韵”写格律诗。后来又产生了“词”这种文体,随着“词”的出现,又产生了“词林正韵”。词韵宽于诗韵。现在又产生了“新韵”,对韵的要求就更宽了。“平水韵”“词林正韵”“新韵”,对“律”的要求同样严格,对“韵”的要求有所不同。目前,在国内诗坛上这三种形式并存。像朱军用旧形式写新诗的也不少,我大胆地推测,这是否可算作第四种形式。用格律的形式写近体诗束缚人,用格律的形式写新诗同样束缚人。朱军却用这种形式写出了很多出彩的好诗,如《春潮》:“东风携暖到树梢,催生柳枝发新条。又是一年冬夜尽,寒消二月涌春潮。”《春之声》:“堤上冬柳凝冷风,万木萧杀处处同。春来二月谁知暖,冰河岸旁听裂声。”《望月》:“寂寥无语挂长空,孤悬素娥俯苍生。不向人间播冷暖,清辉脉脉总关情。”《读书入静》:“清茶一杯伴书香,方寸无染自芬芳。红尘纷扰轻拂去,心到禅境夜睡长。”这几首诗,没有按照平仄要求,韵脚也没有按照同一韵部的规矩来写,但同样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寓意深刻,是真真切切的好诗。再如《时空感喟》(二):“岁月如梭成古今,谁曾挽得寸光阴?成毁荣辱转瞬逝,朝阳灿尽亦黄昏。人生天地奔波苦,一将老去病入身。君应趁得良辰在,乐度人生惜秒分。”这首以七律形式写成的诗,既没有考虑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又没有考虑律诗的起、承、转、合。但文通字顺,主题鲜明,细细品来,诗味尽出,如饮一杯香茗,清纯、幽香,让人有所悟、有所得,确是一首好诗。
祝朱军今后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