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最容易混淆的常用词
传记文学:在场的“中国故事”
内蒙古成立专门机构保护长城
汉语语法——“大怪兽”的温柔有人懂
皇帝的称呼:谥号、庙号、年号
书信文化不只是情怀
《徐策跑城》 舍子救忠良 挺身斗奸党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信文化不只是情怀

●韩浩月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书信朗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书信文化气息。

书信朗读节目的成功,除了在内容上先声夺人之外,其形式上的仪式感也非常重要。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写信是需要讲究格式的,怎么写抬头,怎么用敬语,如何使用书信语言,如何收尾落款,包括空格、空行、分段、日期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互联网给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起初的电子邮件,整体上还是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但现在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私信等即时通信渠道,越来越言简意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在八分钱或者两毛钱一张邮票的时代,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惊人。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书信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热烈。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读到这样的信,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有些人的书信写得很短,比如冰心的一些信,常常只是寥寥数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不会因内容短而失去庄重。

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这其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如果怀念过去的书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怀——在写电子邮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能够多一点郑重感,拒绝被新媒体时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