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倡导文明祭祀始终是近年来清明节的重要主题。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响应文明祭祀,用鲜花祭奠亡灵的市民逐年增多,而且城市管理部门也先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管控传统的焚烧祭祀。但是由于传统祭祀习俗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所以焚烧祭祀用品的传统祭祀方式仍然常见,要摒弃传统陋习,倡导文明祭祀,依然任重而道远。
传统习俗难舍弃 清明节时不清明
清明节起源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普及,赋予了这个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块绚丽的瑰宝,但与此同时,一些因特定历史、文化的原因而产生的陋习也不容忽视。
在祭祀故去亲人时,焚烧纸钱、元宝等祭祀用品,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从传统的节气上来说,清明节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所谓“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近些年来,每到清明时节,街头随处可见的焚烧祭祀,陵园墓地中的浓烟滚滚,早已把一个本应清爽明净的节日,搅弄得毫无清明可言。
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处大型陵园,虽然距离清明节还有几天的时间,但已经有不少市民提前来进行祭扫。记者看到不少人带着黄纸、纸元宝等祭祀用品,不过他们并没有随意焚烧。据了解,陵园方面已经为前来祭扫的市民准备了专门焚烧祭祀品的场地,并修建了专用的焚烧炉,尽管这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但也聊胜于无,总算能让烧纸的行为略为规范一些。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些市民正准备到焚烧炉去焚烧祭祀品,便上前与其中几位攀谈,正在为亡故多年的父亲烧纸的张先生向记者表示,传统的祭祀习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祭奠故去的亲人,总觉得不烧点纸说不过去。
与在陵园祭祀时烧纸相比,在市区内的街道、路口处烧纸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易引发火灾。在过去几年里,每到清明,市区内许多街道和路口烧纸的现象十分普遍,烧纸的时候浓烟弥漫,刺鼻的烟味呛得过往行人纷纷掩鼻绕行。烧过的纸灰被风吹得满街都是,一些尚未燃尽的纸灰甚至还会引燃路边的塑料袋、废纸等垃圾。虽然近两年来,在城市管理部门的严格管控之下,街头烧纸的现象已经明显减少,但是在市区内一些道路边上,还是能看到一些焚烧纸钱的痕迹。据了解,每到清明前夕,还是有不少市民不顾禁令,趁着夜深人静偷偷出来烧纸,足见这种陋习在人们心目中的顽固地位。
鲜花祭祀逐渐多 文明环保品位高
在尊崇儒家思想的封建时代,古人将祭祀祖先视为孝道的重要体现形式,许多朝代更是以孝治国,因此清明节在历朝历代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国上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重视孝道、传承文化更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正是因此,更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更好地弘扬清明节的文化,文明祭祀势在必行。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对市民的祭祀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使用鲜花进行文明祭祀的市民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多。这些使用鲜花祭祀的人群,大多数为年轻人。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祭祀方式不仅简单、方便,而且也更有品位、更加高雅,更重要的是文明、环保。
记者走访鲜花店了解到,近几年来,清明节祭祀鲜花预订数量逐年攀升,今年的预订数量更是有了很大提高。一般来说,清明节祭祀常用的鲜花,主要以菊花、康乃馨、郁金香、百合为主。一家鲜花店经理表示,虽然不少人在购买祭祀鲜花时都会按照花语进行选择,但是也有不少人会按照逝者生前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说只要尽了心意,选择什么品种的鲜花并不重要。
白城市树葬陵园内,刚刚在母亲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正擦拭墓碑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母亲已经去世5年了,她每年清明都会来给母亲扫墓,她和家人都非常支持文明祭祀,她从来不会为母亲准备那么多祭品,更不会大量地烧纸。每次来扫墓,都带上一束白色的菊花,敬献在母亲墓前,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刘女士说,母亲在世时就很喜欢干净,现在把母亲安葬在苍松翠柏之间,墓碑前摆满了芬芳的鲜花,自己以最诚敬最环保的方式来祭奠她,相信她老人家若是泉下有知,应该也会感到欣慰的。
在距此不远的另外一座墓碑前,陈先生刚刚在妻子的墓前放下了一束清新的百合花。陈先生说,几年前,妻子英年早逝,给他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逝者已矣,他和家人只有好好生活下去,才能告慰妻子。由于妻子生前最喜欢百合花,所以妻子去世后,他每个清明节都会带上百合花去看望她。陈先生说,这种方式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且环保,远比烧纸烧得乌烟瘴气强了许多。
环保应从我做起 移风易俗为子孙
与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不断进步的社会文明相比,我们的环保意识显然比较滞后,而清明节文明祭祀的基础,是需要人们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可惜的是,很多人即便是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却也很难在现实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为环保作出贡献并不难,只要每一个人都能从“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足够了。
记者发现,尽管今年的清明节很多人都选择了鲜花祭祀,但传统的祭扫方式仍然占有很高比例。而且还有很多人是在传统祭祀和文明祭祀之间过渡,这部分人往往会在送一束鲜花的同时,也烧一些纸,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烧纸的数量,这样的情况虽然不理想,但也不啻为一种进步。
很多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甚至表示,清明节烧纸纯粹是一种无奈之举,主要还是因为家里的老人和亲友的要求,不得不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祭祀。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都会在学校的组织下到烈士陵园扫墓,给革命烈士献上一朵小白花,这种记忆让她更加乐意接受现在所提倡的文明祭祀。可是,如今的她每年清明节为已故父亲扫墓时,却还是不得不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去烧纸。
同样准备在今年清明节为已故父亲烧纸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本人是不赞成焚烧祭祀的,可是健在的母亲却一再要求烧纸,理由是怕父亲“在阴曹地府里缺钱花。”尽管刘先生觉得母亲和很多人一样坚持和笃信的老观念本身就漏洞百出,但他并不愿意跟母亲争辩,所以只能遵照母亲的想法去给故去的父亲烧纸了。
此外,市区内烧纸和各种传统祭祀用品的销售依然火爆,很多商家都在清明节前夕大量备货,黄纸、纸钱、纸元宝等祭祀用品一应俱全,而购买者也是络绎不绝。采访中,曾有支持文明祭祀的市民提出过,要禁止焚烧祭祀,应该从源头抓起,禁止祭祀用品的销售。但,其实焚烧祭祀的真正源头是人们的观念。只有真正移风易俗,才能彻底解决焚烧祭祀的问题。
行政管控初见效 抓源头标本兼治
从我市近年的清明节祭祀情况来看,尽管政府和新闻媒体关于文明祭祀的倡导从未停止过,但传统的焚烧祭祀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这些支持传统祭祀方式人们的认知上来看,一部分人是因为坚信“只有这样祭祀才会有用”,还有更多人只不过是人云亦云、“从善如流”罢了。
近年来,为了解决市区内焚烧祭祀的问题,城管部门也花费了不少功夫。每到祭祀节日,执法人员在街头日夜蹲守对从事焚烧祭祀活动的市民进行劝阻和教育。但是鉴于祭祀活动的特殊性,照顾到市民的感情,在执法过程中城管人员不能对焚烧祭祀市民进一步处罚,而是要拿出更多的耐心、花费更多的精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阻和教育,工作难度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日前,记者从城管部门得到最新消息,在今年的清明节期间,城管部门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联合了工商、公安、民政等相关执法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重点对市区内销售祭祀用品商铺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行为进行专项检查,从源头治理销售祭祀用品的行为。接下来,联合执法组还将加强对商家销售祭祀用品注册、审批的把关,加大对经营祭祀用品的监管力度,最终将标本兼治地解决不文明祭祀问题。
记者手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焚烧祭祀这种既污染空气、破坏环境又影响市容,甚至还有火灾隐患的祭祀方式与当前的生态环保、社会文明理念背道而驰。尽管这种习俗不再适应当今社会,且移风易俗依然很难,但是风俗习惯终究会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如今白云蓝天、青山绿水弥足珍贵的时代,只有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才是对亡灵最好的告慰,才真正能够令逝者安息。
策划: 本报编委会
执行: 本报记者 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