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开年大戏40集电视剧《于成龙》,通过讲述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为官经历,再现了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生动诠释了他“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为官主张,以及其“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敢于担当”的为官精神,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铮铮铁骨、廉能并重的廉吏形象。该剧紧扣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时代热点,播出以来广受关注,好评不断。
浓厚、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电视剧《于成龙》理想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的人物形象塑造虽有史实为依托,但创作者的理想追求渗透其中;其二,是它所传递出来的理想主义的审美情趣。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不论有什么意识形态来观照,其标准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为民思想、民本意识和效忠朝廷。尤其是延续封建社会千百年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爱民如子”和“精忠报国”的好官吏,往往也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事与愿背,“一任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便是老百姓对官场黑暗的失望总结,抑或可称之为老百姓的另一种“清官情结”。不可否认,在中国老百姓眼里,历史上的清官是有的,比如包青天、诸葛亮等人,他们勤政廉政,忧国忧民,留下千古芳名。但是,他们又往往被神化了,在他们头上总是笼罩着一种神圣的光环,与老百姓之间就不免拉开了距离,甚至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剧中的主人公于成龙则不同,他摆脱了以往传统类型清官的模式,具有更加“平民化”、“公仆化”的意味,从而给人亲切感、可信性和震撼力。
饱蘸着对现实社会不正之风的批判意识
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本剧讲述廉吏于成龙从七品芝麻官做到两江总督这一封疆大吏,表现于成龙从处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国家政局的大事国事,始终秉承“天理良心”主持公道,为民伸张正义,“待民宽厚、治吏当严”,突显他“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敢于担当的官德。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却仿佛看到了许多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显然在剧情演进的过程中,已带给我们很大的联想空间,深信不少有良知的干部观完此剧都会产生自愧弗如的感觉、抑或自责自勉的意识。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剧巨大的艺术张力所致,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会对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沉的人生思考;另一方面,观众在现实与历史的比照中,亦会自然地去寻找两者的接契点,或者去探思它们之间的某些偶合、冲突和有趣的演化历程。
于成龙成为一代廉吏清官的人格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
于成龙出身贫寒,酷爱生于斯,长于斯的神州大地,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于成龙走出永宁书院,满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理想时,他已届45岁,开始他悲壮却又波澜壮阔的官场生涯。既体现出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亦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道德伦理思想。毫无疑问,于成龙深爱这种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称得上是清朝前期中国杰出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风亮节也是值得我们当代知识分子敬仰和借鉴的。
于成龙以自己一生的奋斗,博得老百姓的爱戴,也博得康熙大帝“天下廉吏第一”的赞誉。他的功成名就除了个人的内因外,也有不可忽视的外在条件。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统治阶级深明“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的道理,在用人制度上采用了“任官唯贤材”的路线。这在剧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于成龙先后遇朝廷重臣金光祖的赏识、张朝珍的呵护、康亲王的提携,以及被康熙帝委以高官重任。于成龙“士为知己者死”,不负众望,披肝沥胆,尽职尽责,终于成就了他的青史留名之梦。倘若没有他的上司和皇帝的相助、恩准和提携,于成龙纵然有三头六臂,恐怕也难达到如此辉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