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鹤乡草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悠悠笔史凝千古 洒洒笔端写万般
穿越春寒的绽放
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
踏青觅诗乐融融
香山偶拾
孙长胜文集《秋水》出版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7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笔史凝千古 洒洒笔端写万般

□王桂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姿,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历代先哲敲钟问响的无穷智慧,成为先人留给我们今人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作为人类重要书写工具的笔,则是这座宝贵文化遗产百花园中的一朵旷世奇葩。笔从发明到传承应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类从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的历程。

笔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三五群居的原始人为了便于交流,记录个人捕猎的数目,多用树枝在地面上划出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多少的意思,是最原始的“枝条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枝条笔”就已显得十分低级而不便了。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出现了“刀笔”,人们综合各地符号,用“刀”代替树枝刻出了现代汉字的雏形,为当时人们的交流、表述事情提供了方便。后来,先人发明了用竹管和兽毛制成的毛笔,成为我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书写工具。至今,中国人用毛笔写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毛笔因其柔软且富有弹性,伸缩幅度大,最能显示线条的粗细、方圆、枯润和曲直各种姿态。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能带有强烈的艺术色彩,使字的体态或柔婉、或俏丽、或灵气、或疏阔、或雄厚、或遒劲、或狂放、或严谨,或以气见长,或以姿取胜。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毛笔的发明应用,与之“枝条笔”“刀笔”相比,在书写、传递信息等功能方面则是显得快捷方便优越得很多了。

说起毛笔的起源,还有一段佳话来历。说的是秦朝时有位智勇双全叫蒙恬的大将,秦始皇派他去收复河南,以便统一中国。他打了好几个胜仗,捷报频传,要飞报秦始皇。但当时得用刀刻竹简,既费时又费工,短时间内难以刻成。蒙恬急中生智,找了一把竹兵器,把用麻做的红缨绑在其上蘸上颜色写了一道捷报,写完感觉不怎么好使,便随手扔在一个石灰池子里。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派蒙恬去统领建造长城宏大工程。他勘察了地形后,想写一篇奏文报告秦始皇,又想起了上次扔掉的竹兵器,便从石灰池里把它捞了出来,结果,他发现红缨经石灰水浸泡后变得又软又轻便了。蒙恬拿它蘸上颜色,很快写完了奏章。这回,蒙恬觉得使用起来方便多了,便叫人仿造红缨兵器做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写字工具,并起名为“笔”。后来人们逐步加以改进,用狼毫或羊毫毛作笔头,代替了当时麻做的红缨,流传到民间,便称之为“毛笔”。与此同时,欧洲一带出现了“鹅毛笔”,在鸟类翅膀上拔根粗管的羽毛,里边注入些书写液,即可书写自如。

然而,上述书写工具虽然“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但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假如我们能悠悠然、洋洋焉,指砚伸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也不坏。不过,事情要办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了。这就是说,它快不过钢笔和墨水。”公元1884年,钢笔,即“自来水笔”,在一个叫华脱门的美国人手里发明出来。据说身为纽约一家保险公司代理人的华脱门,准备与一个客户签订一份保险合同,但因他那支鹅毛笔滴漏的墨水弄脏了文件。当他起身去更换另一支笔时,旁边一位与他竞争的保险代理人却趁机抢走了他的客户,这不仅使他十分气恼而又无奈。后来,华脱门经过3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发明了钢笔。比之毛笔、鹅毛笔,钢笔更易于书写,使用时间长,携带也很方便。公元1888年,圆珠笔诞生于世。因其笔芯的铜头上镶嵌有一粒可以转动的钢珠,书写时凭借圆珠的滚动,使油墨均匀涂于纸上形成字迹而得名。比之钢笔,圆珠笔则显得更为清洁、干练、长久、方便、实用,一支圆珠笔芯可用上好几个星期,因而很快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学生中更受青睐。这之后,又陆续产生了铅笔、水彩笔、蜡笔、荧光笔、电子笔等等,也有粉笔——那种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的基本工具,由此组成了一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用途广泛的庞大的笔家族。

悠悠笔史凝千古,洒洒笔端写万般。笔,不仅历史厚重悠久,而且寓意丰富深厚,素有天下“十八笔”之称谓。譬如,把刚开始学写或学画的称谓之“学笔”;把有感而写的短文称谓之“随笔”;把无拘无束地写来称谓之“信笔”;把旧时的诉讼状文称谓之“刀笔”;把对下写信的谦称称谓之“草笔”;把对上写信的谦称称谓之“谨笔”;把多余无用的文字称谓之“赘笔”;把轻松自如的文字称谓之“逸笔”;把意在言外的文字称谓之“曲笔”;把精雕细刻的文字称谓之“工笔”;把为后段埋伏线索的文字称谓之“伏笔”;把引人入胜的文字称谓之“妙笔”;把特别精彩的文字称谓之“神笔”;把文章书画的开头称谓之“起笔”;把作品的最后完成称谓之“收笔”;把临摹别人的字帖称谓之“摹笔”;把受人之托的文字称谓之“嘱笔”;把写作中断或停止称谓之“搁笔”。这些称谓,不仅象征着笔文化的成熟繁荣,也标志着笔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笔还会以更新的姿态和更广泛的用途乃至更丰富深刻的写意来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于人类社会。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