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就业服务局为舍力镇民和村量身定制了精准脱贫项目,2016年有65户贫困户、135人告别了贫困。
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投入资金31万元,建成了一栋面积为810平方米的暖棚,和当地建设的24栋冷棚,形成初具规模的种植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通过公开招标出租,年终分红给贫困户。2017年投资建设4栋暖棚。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吸引1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每年可就地就近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45人,人均增收7100余元。
发展特色黑枸杞种植。民和村非常适合黑枸杞种植。省就业服务局组织当地干部和村民代表专程前往青海等地考察,全局职工自发捐款1.5万元购买2000株树苗,无偿提供给贫困户试种。为了保证成活率,邀请青海专家到民和村进行技术指导。目前,黑枸杞苗生长状况良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施了创业就业、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扶贫项目。投入10万元,援建了人力资源市场和农民工市民化服务中心,为村民就业创业提供了“一条龙”服务,目前输出贫困劳动力12人。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子女和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免费送到技工学校就读,毕业后帮助就业。1名贫困户家庭子女被送到省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免费就读。
为贫困户奉献爱心。今年春节前夕,为94户贫困户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2016年10月24日,为94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1台电压力锅。针对贫困户病患较多的实际,多次开展扶贫义诊活动。邀请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肝脾胃、内科4位专家为50多名村民进行诊治。联系省残联所属的春光康复医院开展“送医送药(助残)”活动,为45名村民进行义诊,发放药品30余盒、医疗助残器具20余件。
倾情帮扶共圆致富梦
——省妇联帮扶叉干镇庆安村纪实
一年多来,省妇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相关扶助项目17个,扶持资金220.94万元,物资折价48.5万元,帮助村级组织和村民解决实际问题19个,使庆安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推动基建先行,改善村容村貌。交通不便不仅是村民们的一块心病,更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难题。为此,省妇联着力解决好群众出行难问题。2016年4月,争取修建巷路专项资金180万元,修建了全长4.5公里、宽4.5米的硬化道路,成为方便群众出行的“便民路”、实现脱贫的“致富路”。主动争取国家危房改造政策,为54户危房贫困户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2016年已完工25户,今年将全部完工入住;积极协调水利部门为闫甲臣等贫困户打机井5眼,解决了灌溉用水不足问题。
发展致富项目,拓宽增收渠道。成立了新兴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种植水稻的收益水平,2016年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业脱贫示范基地,获得5万元扶持资金。大力发展种养业,帮助贫困户建立蔬菜大棚35个、养殖小尾寒羊96只;号召党员干部捐款1.6万元,为55户贫困户购买了鸭雏1620只,用于发展无公害稻田养殖业,人均实现增收500元。
强化技能扶贫,增强内生动力。建立庆安村“吉林网姐”巾帼信息服务站,配备了相关设备,培训4名巾帼信息员,为广大村民提供代买、代购、代销和市场信息发布服务。实施“吉林网姐”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领头人培养计划,组织2名村镇电商负责人参加义乌电子商务培训班,带动更多贫困群众搭上“互联网+”致富快车。举办“吉林巧姐”妇女手工编织培训班,开展玉米叶手工编织培训,目前已有50余名妇女足不出屯就学到了创业技能,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倾注巾帼关爱,提升幸福指数。结对帮扶。动员全体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开展活动19次,送去慰问物资48.5万元,解决民生实事19件。助学帮扶。通过“春雷助学”项目,为17户贫困户24名困难学生申请助学金1.94万元,项目将连续实施3年,预计发放金额10万元。文化帮扶。为村“妇女之家”订阅全年《中国妇女报》,援助音响1套、锣鼓歘1套、服装30套;争取资金3万余元为村部购买办公桌椅、铁皮柜和书报架;组织专家到镇小学开展“兴趣课堂直通车开进农村校园”和“送家庭教育下乡”活动,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健康帮扶。实施贫困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为147名妇女群众进行免费健康检查。
真帮实扶惠民生
——省台盟帮扶烧锅镇乡新兴村纪实
2016年省台盟对口帮扶烧锅镇乡新兴村以来,全心全意帮扶,成效显著。
为有力推进帮扶工作,成立了以主任委员王天戈为组长、副主任委员郑吉虎为副组长、组宣处蔡青松为组员的台盟吉林省委扶贫攻坚工作小组,落实扶贫攻坚任务。建立了定期沟通调度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为准确了解帮扶村的基本情况,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帮扶工作组带着感情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听民声、查民情、解民难,建立了分类清晰、指标完整、数字准确的帮扶村基本情况、信息台账,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奠定了基础。在调研的基础上,帮助新兴村制订了《党建工作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屯建设规划》,重点帮扶发展集体经济、村容村貌整治、平安屯建设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真帮、实帮、不倒帮。
帮贫扶困,重在实处。对于烧锅镇乡党委和新兴村党支部提出的扶贫项目,省台盟每一项都认真考察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规划村部建设到发展养殖项目,从建设牧业小区到谋求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多次开展调研谋划,出资驱车带领村委会干部赴九台考察秸秆饲料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10个项目建议均得到落实。针对烧锅镇捆扎笤帚原料充足且没有规模扎制笤帚产业,每年几千吨笤帚糜子被运往南方的实际情况,省台盟将新兴村的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为发展笤帚捆扎产业方面。2016年11月24日至27日,台盟吉林省委出资驱车3200公里带领村委会成员赴河北省四个县乡实地调研考察笤帚捆扎项目。他们参照当地农户农闲时扎笤帚,每一户贫困户每天扎10把笤帚,年收入就可实现脱贫目标的经验做法,帮助制定了笤帚产业发展项目规划方案。2016年底,新兴村全面启动了笤帚捆扎项目,销路看好,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精准扶贫路 致富小康曲
——省发改委包保帮扶海坨乡纪实
2016年以来,省发改委切实帮助海坨乡兴功村、前进村、三业村解决实际困难,受帮扶的村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
抓识别,确保底数清楚。在前期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坚持实行贫困户的动态管理,组织开展了贫困户识别“回头看”工作,严格按照“1121”程序实现贫困户的有序进出。
抓帮扶,确保责任到位。程鹏雁、王志刚和马明鸣三名第一书记,始终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的原则,帮思想引导、帮产业谋划、帮资金扶持、帮项目争取,共协调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为所包贫困村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扶贫项目,得到了贫困群众的认可。
抓产业,确保覆盖到人。坚持把产业作为扶贫的第一抓手,依托自然资源,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致富产业、致富项目“全覆盖”标准,统筹谋划实施了三项脱贫致富产业,依托养殖产业增收,带动贫困户158户、295人。投资45万元,建设羊舍25栋、鸡舍1栋。投资96万元,扶持养羊贫困户114户,扶持养牛贫困户27户,扶持养马贫困户4户,扶持养猪贫困户6户,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扶持养鹅贫困户7户,合计养鹅4200只,实现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依托大棚种植增收,带动贫困户10户、11人。投资8万元,建设蔬菜大棚10栋,头茬种植香瓜,二茬复种萝卜,年创产值10万元、利润4万元,每户贫困户增收4000元。依托劳务输出增收,带动贫困户26户、48人。依托大安灌区水田开发工程项目,带动附近村民就近务工,人均日工资达150元,全年可获得劳动报酬1万元。2016年脱贫144户、263人。
抓基础,确保设施健全。在实施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上,协调资金739万元,为兴功村3个自然屯修建屯内路2.694公里,前进村修建村村通道路9.78公里,三业村修建屯内路7.426公里。投资49.5万元,修建10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2处,活动室90平方米,安装体育器材9套。投资45万元,分别为3个村购置垃圾转运设备2台(套)。在实施“柴改电”项目建设上,省发改委协调省电网公司投资525万元,对兴功村现有26眼抗旱水源井、前进村现有32眼抗旱水源井和三业村现有18眼抗旱水源井进行“柴改电”改造。在实施电网改造项目建设方面协调省电网公司投资697万元,共新建及改造各类线路73.57公里,新建及改造变压器72台。投资7.5万元,设立3个电商服务站。
抓机制,确保稳妥推进。建立健全了海坨乡脱贫攻坚包保责任制和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机制,重点突出痕迹化管理,保证项目建设、产业推进、资金管理等各项工作依法依规、有序有效开展。
携手共筑小康梦
——省红十字会帮扶大岗子镇杏树川村纪实
省红十字会以帮扶杏树川村脱贫为己任,壮大脱贫产业,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补齐民生短板。为提高村部服务能力,投入2万元,为村部购买了6套办公桌椅、3台电脑等办公设备。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霍林河防洪大坝1864米。对村部返潮脱落墙面进行了重新装修,为张家窑屯新建了800平方米文化广场,安装路灯82盏,对20余处损毁路面进行了修复。协调水利部门实施了自来水改造工程,村民喝上了达标的自来水。协调水利相关部门,为村里打抗旱井10眼,大旱之年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投资10万元,建羊舍20个,为一星贫困户修建院内大棚14个。
紧抓脱贫产业。为增加一星贫困户收入,出资7万元免费给每户发放40只鸡雏。对二星贫困户采取“合作社+农户”的脱贫模式,依托金亮养殖合作社,由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入股投资合同,把每户3000元补助金入股,3年内,合作社按户保底分红600、700、800元以上标准分红给贫困户,3年后,贫困户可自愿退股,合作社退还3000元本金。三星贫困户采取“公司+农户”的脱贫模式,依托大安市民康特色农业有限公司,贫困户实行入股注资,每户入股5000元,公司享受贴息贷款,3年内贫困户按公司效益参与保底分红800、900、1000元以上,3年后,贫困户可自愿选择退股,退股后公司将返还股金5000元。2016年实现脱贫93户、168人,分别占比为91%和89%。
温暖送到心坎。1月8日,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牛继东带领机关处室同志,为贫困户送来了价值1.8万元的棉衣和米面。1月25日,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于立敏带队走访慰问贫困户,送来了价值1.4万元的大米、羽绒服、棉被。2016年8月,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赴杏树川村开展“一对一”入户精准扶贫和义诊活动。6名医学专家和医务人员为村民免费诊治,救治人数达140余人次,发放药品价值4000余元。
精准发力 绣好扶贫花
——省中医药管理局包保烧锅镇乡富强村纪实
在包保烧锅镇乡富强村工作中,省中医药管理局措施精准,务求实效。2016年有38户79人脱贫,分别占75%和78%。
开展帮扶活动。组织局机关和省中医药科学院副处级以上干部等8家单位9名医疗专家和相关人员40余人,以“党的关怀、中医送暖、精准扶贫、同步小康”为主题,到村进行义诊服务和结对帮扶。推动健康扶贫。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依托省、市、乡等三级医疗机构,逐人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分类救助治疗,通过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免费或优惠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大安市中医院、安广镇第二人民医院和乡中心医院对五保户免费接送、免费住院医疗、免费提供食宿,对所有低保户家庭大病住院患者除新农合报销75%外,由民政部门实行大病救助约10%,在医院采取一站式结算服务。省中医药科学院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出台了优惠医疗救助办法,实行免费健康体检、1元门诊挂号、优惠住院诊疗、降低医药费用等健康扶贫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相关医疗机构等单位筹资约207.28万元,投入到脱贫攻坚当中。其中,投资150万元用于市中医院老年康复科室建设、20万用于服务工作绩效基金;投资11万元用于乡中心医院建中医馆。为村“便民服务大厅”配备电脑6台,报刊杂志架2个,价值1.8万余元;协调有关部门打抗旱井5眼;为贫困户发放大米102袋,价值7650元;协调中医院投入经费1.4175万元,4次组织进行义诊172人,免费为贫困户送药940元;为贫困户膀胱癌患者齐本昌实施免费住院治疗,免费提供食宿50余天,毕明深副局长专门协调省人民医院泌尿科王加强主任为其进行治疗手术,减免医疗费、手术费用8760元;为村篮球运动员购买运动服、运动鞋10套及篮球比赛及保障经费计6450元;协调乡中心医院免费进行义诊和健康体检服务活动,先后义诊3次,健康体检107人。2016年7月1日,组织9名中医专家开展义诊服务,义诊群众300人次,免费发放中成药品、中药颗粒4万余元。协调指导省中医药科学院对富强村51户102人,制定了《包保富强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贫困人员享有入院免费挂号和多项优惠医疗政策,同市农合办签订了新农合异地结算协议。推进项目落实。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办法,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目前,全村有16户有种植中药材意向,有6个贫困户参与其中。
真情暖民心
——省物价局帮扶新艾里乡富兴村纪实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省物价局驻村工作队带着满腔帮民、富民的热忱,助力富兴村摆脱困境。
扑下身子摸实情。驻村伊始,工作队就与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调查摸底。驻村期间,工作队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扶工作,选派54名干部包保富兴村79户贫困户。包保干部到贫困户家中走访113次,电话联系贫困户215次。主要负责同志到村3次,分管领导到村6次,驻村工作167天,参加村党组织活动13次;分管领导带队深入扶贫村到困难群众家中进行慰问活动;第一书记主持日常工作,确保具体措施执行到位。
真帮实扶暖民心。投资225万元建设了面积5万平方米的棚膜园区,建设8栋暖棚、42栋日光棚,看护房8栋。投资120万元建设100栋羊舍,每栋羊舍可育肥肉羊60只,每年可育肥出栏2次,可带动贫困户160户。为每户贫困户送去慰问资金200元,为贫困户刘子文送去价值2000多元的药品,为贫困户张德君解决看病难题,协调供电部门解决蔬菜大棚供电资金20万元。为村里购买了打印机、电脑、办公桌等办公用品,改善了办公条件。
情满新乐
——白城医高专包保帮扶新乐村纪实
白城医高专精准施策,助新乐村脱贫。
因地制宜,推进贫困户稳定脱贫。每栋大棚白城医高专补贴9500元,共建设蔬菜大棚100栋。建设养殖产业园区,为71户贫困户补贴资金56.8万元。同时建立扶贫基金19.36万元,可补助贫困户71户153人,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265元。
合力帮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原自来水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供水,急需解决。学校积极帮助协调省、市有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自来水管网已经铺设完成,今年全村将实现自来水全覆盖。投资70.8万元,新打农田井22眼;投资705万元,实施道路、院墙、绿化和美化等建设工程;总投资50万元,新建村部360平方米,扩建广场700平方米,增设健身器材,栽种树木花草500平方米;投资205.6万元,实施危房改造71处;投资5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后续工程,完成入户管网和泵房建设,实现自来水开通使用;投资3万元,实施党团活动室建设,购置相关配套设施。
发挥优势,开展特色帮扶。白城医高专组织医院医务人员定期到包保贫困村开展义诊,凡包保贫困户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无力支付相关费用的,学校附属医院对其进行紧急救治,所产生的费用由学校或附属医院研究解决。学校计划投资10万元,改建村卫生室16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医疗卫生器械。开展健康讲座项目。充分利用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丰富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乐村全体村民的医疗卫生健康讲座。实施签约医生项目。重点对71户贫困户人口进行健康筛查(复查),逐户建立健康档案。截至目前,学校对全村128户贫困开展结对帮扶,点对点签约帮扶120户、198人次。
第一书记风采
心系同德 情系百姓
——记省政府办公厅驻两家子镇同德村第一书记李凯瑞
“他事事想着群众,考虑细致周到,群众没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们的亲人。”2016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李凯瑞带着组织的厚望和对事业的热爱来到两家子镇同德村任第一书记,用真心帮扶赢得了全村老百姓赞誉。
办实事,取信于民。村民李凤胡身体严重烧伤、孩子上大学、妻子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欠下了不少外债。李凯瑞知道后,第一时间给孩子交上了学费,并鼓励他说:“困难是暂时的,要树立生活信心,有党和政府在,日子一定会好起来。”在他的帮助下,李凤胡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同德村种了20栋大棚香瓜,由于祖祖辈辈都没有种过大棚,群众也没啥种植经验,导致香瓜上市比较晚,销售成了难题。一定要帮助瓜农解决卖瓜难的问题。李凯瑞连续一周大安、长春两地跑,与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研究销路问题。联系长春市内的水果销售大户前来收购,奔赴长春联系新闻媒体支持,带着香瓜上门推销。在同德村一提起卖瓜的事,老百姓都会说,“如果没有李书记,咱这香瓜都得烂在地里。”给百姓拿钱买牛、协调村民办厂、跑脱贫项目,这些事他可没少做。
谋发展,富民强村。出行难是村民盼望解决的难题。为此,他积极与办公厅、设计院、沈阳铁路局沟通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事宜。为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他带领驻村工作队、村委人员、施工方多次对小东屯、贺家窝堡的道路、围墙、排水等设施进行精准测量核实。每次看到他回来都是一身泥土,村干部心疼地说:“歇歇吧,别累坏了。”可他却说:“老百姓的事不能等,这道修不好,睡觉都不踏实。”如今,道路、围墙、排水、大门、人畜饮水、卫生厕所、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竣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一方热土
——记省政府办公厅驻两家子镇同顺村第一书记李卓
2016年3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李卓成为驻两家子镇同顺村第一书记。
用心,摸清底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工作,李卓每天往返村镇40多公里,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调研摸底。通过了解,他掌握了贫困户张维才老伴患有肾衰竭等多种疾病,常年卧病在床;葛显荣患小儿麻痹,行动不便,他把自己的生活补助拿出来资助他们。他对全村65户贫困户开展遍访工作,精准识别,全面收集民情民意。每到一户,他都将群众的基本情况、发展诉求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走访调查结束后,李卓组织村民召开群众会,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村级班子队伍建设等入手,科学编制了帮扶规划,确立了帮扶目标。
用劲,戮力攻坚。李卓通过与一汽集团多次沟通联系,确定了投资55.2万元的排水沟项目,投资23万的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65.13万元的村内道路项目和投资9.31万元的村部院落硬化项目。同时,通过与省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财政资金。他积极与省卫计委协调沟通,为同顺村安装155户室内卫生厕所。脱贫攻坚,产业关键。一户贫困户申请了棚膜产业项目,没钱买棚膜,他就自掏腰包。目前有7户贫困户发展养羊,24户发展养猪。
“到村的第一天,我就把自己当成是同顺人,下一步将结合村情引导群众发展种养业,壮大经济实体,增加经济收入;依托技术培训,推荐群众到乡现有企业就业,增加收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李卓信心满怀地说。
躬身实干聚民心
——记省水利厅驻新平安镇长富村第一书记胥铭兴
省水利厅驻新平安镇长富村第一书记胥铭兴围绕富民强村做文章,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整容修复”村容村貌换新颜。投资1013.9万元,修通屯公路12.6公里,筑路肩18.5公里,更换排水水泥管264根。在教育扶贫上,投资2万元捐赠图书2500册。在绿化美化乡村建设上,投资413.3万元,栽树3.2万棵、更换树土5.7万立方米、修建树带边沟6公里、修建公厕1座、清运垃圾200多吨、新建院墙7500延长米、大门333个。村屯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靶向治疗”产业扶持出实招。他动员厅里40多个单位分别包户,为部分贫困户送去鸡鸭鹅雏,在年底主动回购。78岁的张连才以联营方式认养了100只鸡,年底除去留下的18只母鸡继续发展外,靠卖鸡收入3500元。村民尝到了甜头,对脱贫致富信心十足,干劲高涨。针对贫困户多为年迈体弱的老人,在产业扶持脱贫项目上进行“精准滴灌”,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406.65万元新建畜牧小区2处,投资150万元建设暖棚5栋,种植西甜瓜和西瓜等经济作物,带动50户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根据实际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杂粮杂豆和大挠子种植面积。计划种植红干椒等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长富村自修建幸福渠以来,村民想去渠南岸的农田,需要多走上10多里路。胥铭兴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积极争取资金,修建3座农道桥便民惠农,目前农道桥桥基已开始施工。一直以来长富村抗旱井都非常紧缺。胥铭兴多次向厅领导汇报,说明实际情况,协调项目,为长富村争取建设50眼抗旱井。2016年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实现脱贫67户、109人,占总户数的34.5%。
真情倾注,暖民到心窝。2016年6月,走访时他得知年近80旬的王凤海、王淑芬老两口儿女不在身边,由于体弱多病,吃水困难,胥铭兴为他家安装了一个水泵。贫困户白俊艳患有心脏病、糖尿病。一次,她爱人生病住院,她到村委会求助时突然犯病。胥铭兴连忙帮助她服下药丸,又冒雨把她送回家,帮她申请了临时救助款。长年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即将中考的女儿只好交给妻子照顾。“相信女儿懂事后一定会理解自己,作为第一书记,我真的想为一方老百姓干点实事。”胥铭兴如是说。
驻村就要多干实事
——记省工商联驻海坨乡兴功村第一书记孙学超
2016年4月24日,孙学超来到大安,担任海坨乡兴功村第一村书记。
兴功村耕地面积389.6公顷、林地面积59公顷、草原面积3378.6公顷。全村共有大型农用机械5台(套)、大口径农田井29眼,可灌溉面积210公顷。全村现有总户数497户1264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仍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对于这些数据,他烂熟于心。从到任的第一天起,就实地调研、分析致贫原因、听取打量贫困户脱贫意愿、研究制定精准脱贫工作规划和计划方案。
扶贫先扶志,要激发群众自身积极性。这里的村民思想保守,不愿意发展养羊、养鹅、种植大棚等项目。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劝说,积极开展动员工作。现在,村里已经有61户贫困户通过养羊实现了人均收益523元;6户贫困户通过养鹅实现人均受益1145元,还有贫困户通过种植大棚、加入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实现每户受益1000元。通过帮扶脱贫贫困户60户104人,分别占比为84%和83%。他还协调上级扶贫资金,建成了柴改电、电子商务服务站等4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