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文/摄
常听人调侃 :“‘婆媳关系’是一对天然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虽然此话有它的偏颇之处,却也真实地道出了中国婆媳关系的复杂与微妙。但近日通榆县边昭镇铁西村于桂英因思念刚过世的84岁婆婆何桂芝而寝食难安的感人之举,令人生起诸多思考。从于桂英和邻居们的回忆中,让我们看到一位勤俭持家、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乐善厚德的中国好母亲,用数十年的心血活成儿女的好榜样,留下了好家风;看到了一位以祖传医术在乡间为民众祛除疾苦的仁心医者。
勤奋成就的人生
“婆婆走得太突然了,我直到现在都不相信她真的就离开了我们。她的音容总是浮现在面前,那么好的人怎么能说走就走呢……”在通榆县边昭镇铁西村的家中,早已过了知天命年纪的于桂英,哭着诉说着对婆婆的思念。从结婚就在一起生活,34年的时间,于桂英说没和婆婆处够。翻看着于桂英递过来的家人相册,让人随着那一张张多年积下的相片,仿如记录下了这个普通人家的幸福与和谐。照片中何桂芝老人是那么的亲切、慈祥,一生操劳的辛苦虽然被岁月雕刻于面容之中,但那开心的笑容传递着老人内心的善良与宽容。
于桂英找出了婆婆生前行医时的医书,那泛着岁月痕迹的竖行毛笔字医书,几乎页页都有标注、圈画之处。于桂英告诉记者,婆婆的老家在长岭县新安镇,其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聪慧的婆婆7岁开始随父给人治病,专治带状疱疹及红伤等,只读了几天扫盲班的婆婆,因勤于好学而能通篇读写医书,一手漂亮的字写得极受患者赞扬。婚后,随丈夫来到通榆县开始了行医之道,数十年的时光,何桂芝医术远近闻名。
贤惠耐劳受敬仰
聊到当年能成为郑家儿媳,于桂英说一大半是源于婆婆人好,郑家名声好。于桂英的娘家与郑家是邻居,当时,村里谁有个头疼脑热或磕磕碰碰的外伤,都会找郑娘何桂芝给瞧瞧,几乎都不用花钱。在当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有着祖传医术又宅心仁厚的何桂芝,那可是大家眼中的活菩萨。于桂英因此从小就特崇拜何桂芝。所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于桂英就幸福地成了何桂芝的二儿媳妇。
于桂英介绍,公公郑勤原在通榆一中工作,1970年“五七”干部下放到边昭镇政府工作,最后是在边昭中学退的休。婆婆一生最敬重读书人,在其眼中学识渊博的公公是天之骄子。家里事务从不让公公分担,只要公公干好工作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郑家上下所有事项都由婆婆里里外外一个人操持,包括抹房盖、扒炕……婆婆全都自己干,且从无怨言。
于桂英说,结婚就与公婆一起生活,婆婆视她如己出,知疼知热。在操持家务及医术上悉心教导,并教育于桂英要宽厚待人、周济有困难的人,常督促于桂英回娘家对父母尽孝……总之,婆婆的好,真是说也说不完。
乐善好施人人赞
采访时,西院的邻居赵翠华正好过来借水桶。赵翠华说,自己与郑家住邻居30多年了。郑娘(何桂芝)真是个好人,不仅医术好,心肠也热着呢。当年,她刚出生的儿子得了湿热症,心急如焚的赵翠华和丈夫急忙请郑娘诊治。郑娘看后拿来自配的药,给孩子抹上几次就好了。感激之余,赵翠华给送去药钱,被郑娘当场拒绝了。老人说,远亲不如近邻,都是自家跟前的孩子,收钱就太生分了。29岁那年,赵翠华又患上了糖尿病,每当手脚有感染处都是来郑家处理。后来,郑娘年纪大了就由二儿子郑立峰、儿媳于桂英给上药处理,从不收一分钱。
郑娘的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前些年,由于距家不远就是边昭火车站,常有外地流浪者滞留于此。善良的郑娘就会常对这些人进行帮助,不仅提供热乎的饭菜,还常给他们买回家的车票,十里八村的人都夸赞郑娘。赵翠华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郑娘在家门口遇到一个从车站里出来的流浪年轻女子,该女子是个聋哑人,身上的衣服特别脏,老人就将她领回家为其洗涮,并做饭给她吃,一住就是好几日。后来,那个女子跑到火车站比划要坐车走。郑娘写字问她家是哪里的,那女子只会摇头,急切表示要做火车走。无奈,郑娘就给她买了车票送上了火车。于桂英说,那女子临走前,婆婆给她换上干净的衣裤,并在其贴身衣服里缝了几十块钱,亲自送上火车并跟列车长说明情况,希望能多照顾些。那女子走后好长时间,婆婆还牵挂着她是否回到了家。
厚德载物育儿女
数年光阴,于桂英成为了婆婆的得力助手。婆婆常说,读书是大事,遇到有困难的读书人一定要帮助他们。婆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婆婆曾帮助过近10位有困难的亲属子女完成了学业。那些年,婆婆也不添置新衣服,每有孩子考上高中或大学,她都会备下暖瓶、褥单等生活用品给孩子们送去。为给这些孩子们改善伙食吃顿细粮,全家很少有吃细粮的时候……
多年后,这些受过婆婆帮助的孩子都有了事业,他们逢年过节回来都探望婆婆。每每这时,婆婆就说,最幸福的就是看到孩子们有出息、生活过得比自己好。
在平淡的岁月中,婆婆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于桂英,也更令于桂英对婆婆敬仰与爱戴。于桂英说,婆婆一生育有4个子女,有教师、医生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老人对子女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好好做人、踏实做事、承担责任、善待他人。前两年,老人开始将自己的诊所交给二儿子郑立峰打理。老人时常嘱咐儿子的一句话就是:无论病人有钱没钱,只要咱能治好病就得给治。于桂英已成家的女儿在县卫生局工作,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奶奶的行为感召,也是老人引导孙女确立的人生目标。
留德传世继家风
数十年耳濡目染,于桂英已把婆婆的生活本事学全了。在一起生活的这么多年,于桂英和婆婆处得跟母女一般。最近几年,虽然要照顾年迈患病的公公和患小脑萎缩的婆婆,但于桂英却乐在其中。已不太认人的婆婆,每当于桂英做饭、包饺子时,就会主动帮忙并心疼地说:“孩子,这好几口人吃的饺子,你一个人包多累啊,我帮帮你吧。”如今,这句时常在耳边响起的亲切话语,都会激起于桂英思念的泪水。
4月7日凌晨,婆婆何桂芝在睡梦中突发脑梗被送往医院抢救,13日去世。
送走婆婆数日后,于桂英在婆婆安眠之地亲手栽种了近百棵树苗,她希望日后这片翠绿能陪伴着慈祥、善良的婆婆。于桂英告诉记者,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照顾好年迈患病的公公,以免婆婆牵挂。
采访快结束时,村民王亚莲领着孙子来找于桂英。当她听说记者是来了解何桂芝老人生前事的,就主动介绍说,郑娘真是帮人危难啊。17年前,别人家牲畜跑到自家地里被老伴儿砍伤,自家拿不出现金赔偿,对方要经官,急得她直哭。这时,郑娘听说这事儿,当即将老伴儿刚发的工资全部拿给她,并说:“孩子,快用这钱把伤人家牲畜这事解决了,可别打什么官司,郑娘家里的开销再想别的办法……”这件事,王亚莲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谁家有个为难遭灾的,郑娘只要听着信儿都要伸手相帮,这么好的人走了真让人想啊!
记得中国有句老话儿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家中有个好女人能旺三代。何桂芝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她用勤奋成就人生、用善良书写家风;她用祖传医术为他人去除疾病之苦的同时,更用自己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之举,教导儿女晚辈明理重德,在她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令人追思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