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榆县委、县政府精准发力,将扶贫与扶志(智)统筹推进,通过各种措施,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强化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打造“长效造血”机制,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并由此涌现出了一批依靠政府精准施策,发挥自身内生动力奋起脱贫的先进典型。
鸿兴镇文牛村富家屯的贫困户刘忠臣就是其中之一。
刘忠臣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但从小自强自立的刘忠臣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说,虽然自己是用手“行走”,但也要踏出一条平坦路。
“真的要感谢2015年的时候党和政府给我们家盖了这低保房,不然住都要成问题了。”刘忠臣回忆起当时的窘境,眼眶有些湿润。“羊没了,劳动力没了,积蓄也没了。地种不了,鹅养不了,留给我们一家的只有我这双残腿和累累债务。”
刘忠臣至今未婚,和父母同住。一直以来,父亲种地放羊,刘忠臣借着代步车养鹅,母亲虽然身体不好,在家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家3口的日子还能维持。可如今,父母均已年逾古稀,母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药不离身,偏偏父亲又在两年前重重的摔了一跤,为了给父母看病治伤,不得不卖掉了羊,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更欠下亲戚朋友2万多元的债务。不仅如此,父亲这一摔腹腔脏器受了损伤,至今未能痊愈,行动吃力,家中唯一能算得上“劳力”的人倒了。从此,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刘忠臣一人身上。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家中最困难的时候,刘忠臣用来放鹅的四轮摩托车又坏了,修不起,也修不好。鹅养不了了,一家人陷入了困境。
尽管如此,刘忠臣仍然没有放弃,想尽办法维持生计。他凭着心灵手巧,给村里的秧歌队制作道具来填补家里支出。“乡亲们都说,我做的道具比县里商店买来的还好。”
可刘忠臣的乐观与努力,却未能战胜现实的残酷。这微薄的收入,就连母亲的药费都承担不起,又何以承担全家人的吃穿用。
今年春天,通榆县包保部门的干部职工多次来到刘忠臣家中深入了解情况,帮他谋划脱贫项目,经过细致研究,为刘忠臣捐款购买了400只鹅雏,之后他自己又添钱买了100只。县里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听说了此事,也慷慨解囊,为刘忠臣购买了残疾人助力摩托车,解决了刘忠臣行走不便的难题,同时还为他联系好了鹅的销路。
“党和政府给得再多,总有用完的时候。腿残心不能残,大伙给了我‘渔竿’,我就要用它努力地‘钓鱼’。有了鹅,有了车,我就啥都有了!”
“不瞒你说,我虽然两年没养鹅,但是我一直在关注鹅的市场行情,凭我养鹅的技术,一只鹅纯利润至少能达到50元,更何况帮扶干部还给我联系好了买家,刨去中间商我一只鹅能纯挣70多元。这500只鹅,就是三四万元。”
在刘忠臣坚韧的眼神和充满希望的笑容前,他那磨漏的鞋子、磨破的裤子、磨脏的衣角,甚至磨出血的手掌,竟是如此光彩照人。
“养鹅我最拿手,等今年这500只鹅出栏了,明年我就能养1000只。我一定要干好,我还要带着我们屯其他的贫困户一起养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