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陈宝林 夏然)为促进牧民思想观念转变,增加经济收入,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洮河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在白城市民委、工商局等包保单位扶持下,寻找贫困病根,注重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积极帮助农牧民发展庭院大棚经济,帮助群众尽快摆脱贫困。
立足实际,探索切实管用的脱贫攻坚路径。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原则,瞄准贫困群体,开展谋划脱贫攻坚产业项目工作。根据该村日照时间长、土质肥沃、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的地理优势,决定发展日光温室,种植有机蔬菜。他们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土地发展庭院大棚经济产业,并逐步帮助村民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不仅避免了农户庭院资源浪费,还解决了农民干半年闲半年等问题,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积极协调该区发改、农业、扶贫办等部门,将国家、省有关扶贫政策、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对扶贫项目资金的途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充分利用包保部门的力量,争取少数民族发展等项目资金,共争取庭院大棚项目建设资金80万元。目前,已建设蔬菜大棚23栋、5060平方米,生产销售豆角、茄子、大葱等蔬菜5万公斤,基本实现了项目当年投资当年回本。
把科技培训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最终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一年来,他们结合产业项目和项目实施人的具体情况,精准制定培训计划,在把实施人的技能提上去的同时,也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上去,使其具备持续发展、自我发展的能力。为解决蔬菜大棚怎么建、种什么、如何卖等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组织省农业厅园艺特产站和市农委园艺特产科、产业化科的5位专家,深入村中开展“蔬菜大棚”技术讲座。专家就涉农法律法规、棚膜设计、蔬菜种植、雪寒韭菜技术和镇赉县杏花村大葱棚膜生产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答疑,共培训村民900人次,发放蔬菜生产等方面的书籍100多册,并带领40户贫困户深入到镇赉、洮南和吉林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