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物换星移。这是已经尘封50年前的往事。
1968年初,历经县、地、省武装部的严格体检、智测以及政审,我在大赉县5所中学千余名同届同学中,被录取为——滑翔学员,全县只有2个名额,我是其中之一,实为千里挑一,这在当时的小县城就是爆炸性新闻。一时间,大街小巷奔走相告,街坊邻里、亲朋好友、同窗同学都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就连平素很是瞧不起我家的一位族门远亲夸大其词:“小二这小子,自打小就看他有出息,将来一准儿是干大事的料。”尤其是在临行前,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葵花子就嗑了半面袋子。实话说,那时的我,自是得意的很。
当时,由于刚恢复兵役制度的缘故,头一年没有征兵,1968年开始征兵,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名新滑翔学员,首先分到了省军区直属队,与新录用的步兵战友,进行所谓的同吃、同住、同训练的“三同”教育。两个月后,直接复检飞行学员,我因身染荨麻疹,不幸被淘汰,直接分配到老连队,约半年多时间,提干调往团政治处,后升职师政治部秘书,至1980年军转地方工作。
有人说,人生就是三级跳,人生就是趟大河。如果说,在我近40年工龄里,曾做出对党、对人民、对军队一些有益的事的话,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手缔造并指挥的人民军队哺育和锻炼了我。
在漫长的、近4000个军旅生涯的日日夜夜里,无论是驻守在风光旖旎的泉阳河畔,还是扎营在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的古城集安;无论是设防在天地有大美的长白茫茫林海,还是守护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科尔沁大草原,情如兄长的老班长,教我浆洗被褥、缝补袜底,使我养成了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老指导员、老排长教我“学雷锋、当好兵、报效祖国立大功”的为人处事道理。尤其是年若父辈、亲如慈父,曾参加长征与抗战的师团领导真诚的传授我习文立身的技法,如此等等,令我至今难以忘怀,感激终生。
10余年的军旅生涯,有下连队当兵代职的苦忧甘甜;有初写乍练时,投稿不中,光投不发的懊恼与茫然,亦有多次在《解放军报》《前进报》《东北民兵》等军报、军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的喜悦;还有几度与首长、战友和老乡在一起欢庆“八一”建军节的欢乐喜悦。最让我一生刻骨铭心的是,当接到转业通知,将要离开眷恋多年的军营时,首长和战友送了一程又一程,千叮咛、万嘱咐,相互一次次拥抱,泪流满面地互致着一个又一个军礼……
时光如梭,转瞬已是40年,每当捡拾起往昔军旅生涯的记忆碎片时,都能让我感慨万千,眼睛发潮。亲爱的战友们呐,你们现在都在哪里?如果小脑没有萎缩,记忆没有严重缺失的话,当年的老兵,都是卸去戎装,有的担任厅、处级领导干部,有的是各行业中坚力量,有的则英年早逝,而迄今仍在军队岗位上的,都应是军以上高级将领……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90华诞。90岁,就人而言,是大寿、是妙龄。如今,我虽不能像当年在部队,与战友们一起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0岁生日,但我还深切思念、梦牵军营的已脱下戎装的老兵们,把他们集结在一起,在驻军的军旗下合了一张影,上书“庆建军90年,贺应征50年”。以此纯朴的情结献给伟大的党,骄傲的人民军队。50年了,请再一次接受我们这些老兵,向哺育我们成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大熔炉,再敬一个庄严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