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现有10多万蒙古族居民,占我省境内蒙古族人口总数的50%,是我省蒙古族居民聚居的主要地区。作为“马背民族”的子民,他们依然深藏草原情怀,随口唱起长调,拉起心爱的马头琴。在白城,有一家蒙古族人开办的马头琴培训中心,4年来,采用自筹、自教、全公益的形式,使120位学员毕业。一部分老年人不愿意离开,一直坚持学习,为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培训中心的校长经常组织学员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大型活动,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个马头琴公益培训中心的校长叫何金荣,被称为“让鸿雁在白城飞翔”的人。
甘作传承人
何金荣身上最明显的标签是蒙古族,“马背民族”的秉性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耿直、开朗、坚韧、乐观。她退休前是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授,也是艺术教育的多面手,钢琴、声乐、舞蹈样样精通。翻开何金荣的履历,写满了坚守与严谨。从艺,她深知艺无止境,不断求索;从教,她力求精益求精,取得实效。
按说,退休后的何金荣和爱人有着稳定的收入,在岗时敬业奉献,离岗后应该安享晚年,可一想到自己还有一技之长,何金荣就坐不住了。一次,在和蒙古族朋友沟通中,很多人表达了想学习传统乐器马头琴,却无处拜师的愿望。提起马头琴,一件事又浮上了何金荣的脑海。2008年,2008把马头琴在松原市奥林匹克文化公园广场齐奏《永恒的圣火》,诞生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白城有8个蒙古族乡,有众多的蒙古族人口,真正会拉马头琴的人却并不多,这对于大半辈子从事艺术专业教学的何金荣来说,是痛心的。她说:“不能让马头琴这一传统技艺在咱们这一代人手里中断了。”
为了提高自己的马头琴演奏水平,何金荣专门前往内蒙古的乌兰浩特市,找到马头琴演奏家进行学习,历时两年,每周她独自开车往返200多公里,就为让自己拥有“一桶水”。
马头琴,被称为“最震撼心灵的乐器”,为大家所熟知,传承这一技艺,何金荣觉得舍我其谁?从2013年开始,说干就干的何金荣,开办了白城市第一家以培训马头琴学员为主的公益学校。
最初听说她免费教学,很多人半信半疑,第一节课只招收了两名学员,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别看只有两名学员,何金荣还是看到了马头琴音乐发展的希望。她深入到白城各个老年大学、活动中心进行宣传,宣传蒙古族文化,宣传马头琴演奏的技法,把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和民族传承与民族情结结合到一起,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马头琴艺术的魅力,进而走进马头琴的艺术世界。
培训中心的学员,有10多岁的小学生、四五十岁的中年和70多岁的老人。这些学员来自白城各行各业,有离休的老干部、有刚上小学的学生,从教师到农民、从家庭主妇到大学学子。培训中心开办刚半年,一位白城籍、现生活在山东临沂的部队退役女干部,叫白淑玲,听说有这样一家培训中心,特意回到白城,在白城租房学习了半年马头琴,学成而归。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员们对马头琴的学习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会演奏,更多的学员渴望能继续深造。针对这种要求,何金荣也带着提高自身演奏水平的心理,2016年,参加了由前郭尔罗斯歌舞团副团长、马头琴乐团团长兼任中国马头琴学会副会长赵金宝老师主办的吉林省第一届马头琴培训班,当时白城市有3人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学习。仅仅过去一年的时间,2017年,白城市的马头琴爱好者再次参加培训,一行20人。数字是枯燥的,枯燥的数字背后,我们能看到马头琴在白城市方兴未艾,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这一切,与何金荣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甘作奉献者
艺术欣赏和艺术追求是有一段距离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马头琴,能投入到学习中,并得到一种艺术享受,何金荣可谓煞费苦心。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的何金荣,根据自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经验,她编写了一本马头琴教程,这本教程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有了教材,她又自掏腰包,先后租用家属楼、办公楼、教学楼,作为马头琴培训场地。为了让人们喜欢上马头琴,她一次性购买了6把专业马头琴,又置办了椅子、凳子。
正在她全身心投入马头琴教学时,身在省城工作的儿子提出了想法,希望父母来照看孙子。而何金荣放不下培训中心,放不下马头琴,虽然年房租1万多,购买马头琴花费了两万多元,每周的周六、周日的下午,雷打不动要上课,遇到有演出,学员们的演出服装都是何金荣自费去各个演出团体租用,但她依然热爱着自己的事业。
何金荣的老伴儿于敏老师是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副院长,也从事了大半辈子音乐工作,他理解爱人的这份心情,但他更渴望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就在分歧刚要产生时,何金荣把培训中心的一些工作交给于敏来做,让他也融入到培训中心这个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到公益教授马头琴所带来的快乐和欣慰。一来二去,于敏老师也深受感动,理解了何金荣的不容易,成为何金荣的“助教”,也投入到马头琴的教学中,并在每次演出中担任艺术指导。
有人说,经济上的付出是一种奉献,而精神上的投入是一种更大的奉献。白城市马头琴艺术培训中心从2013年建立到现在,走过了4个春夏秋冬,让更多的人走进马头琴艺术,近30人获得了马头琴专业等级证书。4年里,很多酸甜苦辣都藏在何金荣的内心,融入到琴声中。办培训班之初,一听说是公益教学,有些家长将孩子送到了培训中心,但却提出来,如果培训中心收费,孩子马上就不来了。听了这样的话,何金荣眼泪流在心里。免费的教室、免费的教学、免费的马头琴,这些付出,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喜爱上马头琴,让白城这片草原也能响彻马头琴声。
开班之初,教室设在面粉厂北的白城幼师家属楼,距离市区相对较远,一些学员、尤其是年纪大的学员骑自行车去学习。看到这种情况,何金荣毅然开车逐一接送。她的原则是:只要你肯学,我就肯付出。
有付出就有回报。何金荣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带动了白城市马头琴艺术的长足发展,在一次敖包节上,培训中心连续演出12个节目,轰动全场,掌声不断。
甘洒夕阳红
1956年,何金荣出生在内蒙古科右中旗旗政府所在地巴音胡硕的一个牧民家中。她的父亲曾是内蒙古先进工作者,纯良的家风给了何金荣纯良的秉性,使她无论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还是开办公益培训中心,更多的时候想的是让自己发挥特长、发挥作用。如今步入晚年,面对晚年生活,何金荣想到的是让更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一些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中,使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听说有这样一个公益组织,有些老年朋友是带着犹豫走进培训中心的。一位68岁的周大姐在培训中心学习了几节课之后,就不定时上课了。何金荣找到她了解情况,一问才知道,有人说,周大姐这么大岁数了,就算费劲学会了马头琴,还能干啥?甚至有人还说,明天能不能醒过来都不一定呢,学那有啥用。听了这些消极的话,周大姐顿时没了学习的劲头。何金荣拿自己做例子,跟周大姐谈心,给她讲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天地,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乐趣和价值。正因夕阳将晚,才更要珍惜时光,做更有意义的事。经过何金荣这一开导,周大姐再也不悲观失望了,继续乐呵呵地来学琴,如今成为了培训中心的主力。
说到阻力,何金荣说,她遇到的阻力很多,但再大的阻力都不是改变方向的理由。
何金荣的同龄人,有很多都在家看孙子,帮孩子打理生活,而何金荣却把全部精力用在马头琴培训上,虽然她和爱人的退休工资都不低,但毕竟年年真金白银往培训中心投。有人说,为此值不值?何金荣说:“人活着,不但要发光发热,更要在晚年发挥余热。我们的热度不仅仅要体现在家庭中,更要体现在社会上。那么多老年人成为我们的学员,让他们有一个寻找快乐,也能同样体现价值的地方,这是一件比什么都令我高兴的事。”
如今,何金荣在进行马头琴公益培训的同时,还义务为白城铁路文化宫的老年大学进行声乐讲座,并排练节目。
一位老年学员在给何金荣和于敏夫妻的一首诗里写道:
于无声处万马腾,
何时寻来驭东风,
琴中流淌伉俪志,
瑟里饱含民族情。
携来同族与同盟,
手底艺深诚相送,
公心自在付桑榆,
益壮当年夕阳红。
草原,是鸿雁飞翔的地方,作为草原女儿,何金荣以点点夕阳红,放飞心中的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