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补前先调理脾胃
夏天,人的脾胃功能多较弱,立秋后如果突然大量进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系统不能一下承受,即“虚不受补”,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因此,进补前要先调节胃肠功能。特别是以下3类人。
脾虚患者,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些人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之品。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或健脾丸、香砂六君丸等。
胃火旺盛者,夏天平素嗜食辛辣火锅、油腻烧烤之类的人,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些人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如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清退后再进补。
老人及儿童,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补,严禁不分虚实乱补
中医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用才能有所补益,否则,会适得其反,有害身体。
营养专家提示,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有严格的要求,但起码应分清寒、热、虚、实,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如果不分寒热乱补一通,则容易导致“火上加火”“寒上加寒”。
不能“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个人口味,专好某一种食物补品,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品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秋补也要防肥胖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也是容易发胖的季节。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新陈代谢缓慢。此外,为了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这就导致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
肥胖者在秋季进补时应注意控制体重。首先,留意饮食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物,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润燥比“贴秋膘”更重要
在秋天,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这就是秋燥,与秋天特有的天气有关,尤其在北方,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因此,秋天应多吃些有生津养阴功效、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类食品。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番茄等等。除了少数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吴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