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生活百科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走出冬季保健“误区”
9种食物增强人体免疫力
旅行防寒的三个提醒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老人选沙发要更“挑剔”
小儿秋季咳嗽方
使用电取暖器时要远离易燃物与人体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行防寒的三个提醒

 

冬季旅行需要注意安全和健康,必须做好一些保护性的措施,其中,防寒措施是旅行之前最需要关注、旅行之中最需要实施的安全措施,记住三个防寒提醒非常重要。

“南人北行”防冻伤

相对来说,北方人对寒冷的气候是很适应的,防寒其实已经成为生活习惯。就像北方人想体验一下南国冬季沙滩一样,南方人也想去北国寒冷地区体验一番冰天雪地的滋味,观赏一下北方特有的风景,比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灯,等等。但我国气候复杂,南北温差可达几十度,从20多度的海南到零下20多度的东北,如果准备不充分或对寒冷估计不足,就可能发生冻伤。科学的做法是,出行之前,掌握一些寒冷和防冻的知识,了解一下目的地的气候概况(当月的平均和最低气温),同时要加强一些耐寒锻炼,准备一些必要的防冻防冰伤的药品;出发时,要带足防寒服装、鞋、帽和用品;到达旅行地后,在冰天雪地中徒步,脸部及耳鼻和手要抹搽防冻油膏,鞋袜不要太紧,不要在雪地上久站不动,要用手掌勤磨擦脸部和五官,乘非密封的交通工具时,每1小时左右要活动几分钟,以增加血液循环和提高体温。

局地小气候对健康有影响

一般而言,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大约递减0.65度,所以在北方冬季登高时,一定要注意气温的变化,随身带一些防寒衣服,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方及时加穿。这些年,由于高空索道的普及,一些旅游者,在低海拔处不注意备衣,一旦到了高处就出现“冷得发抖”的症状——高处一般比较空旷,不仅气温低,风也很大,因登高而受冻致病的情况很容易出现。当然,北方晴日的雪地小气候也是需要注意的,因为白茫茫的雪地对紫外线吸收少、反射较强,当强烈的紫外线射入雪地旅行者眼睛后,会发生光化作用,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眼睛就会出现严重的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睛不能睁开、有强烈的烧灼感,剧烈疼痛,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雪盲症”。预防雪盲症的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断”,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时,配戴防紫外线的太阳眼镜,也可选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镜,或美观起见,选用蛙镜式的全罩式灰色眼镜。旅途中治疗雪盲可用0.3%地卡因眼药水和抗生素眼膏,没有药品时,也可用人乳或鲜牛奶频繁滴眼。

警惕“寒风扑面”引发面瘫

冬季的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冷空气战胜暖空气后,就形成“寒风”,旅行者宜尽可能躲避此风,或用保暖措施(如戴帽子或口罩)抵御此风。否则,不仅容易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常常因为麻痹大意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报纸上就曾报道过一位去北方游泳的老年人,因为不堪忍受车厢内污浊的空气,而将车窗一直半开着。结果,还没等到下车,老人左边嘴角歪了,左眼位置偏了,鼻唇沟变平了,说话也变得非常不清楚。到了医院,立刻被医生诊断为“面瘫”,原因是“过度感受寒风所致”。     (霍 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