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军是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农民,务农40多年的他,忽然撂下手中的锄杆子,操起笔杆子写起诗来。乍一听有点像笑谈,可你还真别小看张福军,这诗虽不词工句丽,倒也韵味十足,受到乡亲们的追捧。如今在乌兰花镇一提起张福军,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那可是咱村里的文化人。”
今年64岁的张福军从小就酷爱文学,高中毕业后先后参军、务农,繁重的农活让老张离文学梦想越来越远。去年,通榆县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老张和村民们成了县里第一批享受国家政策住上楼房的新农民,耕地也由村里统一流转给了合作社,老张和村民一步跨入小康了。
“土地流传,一垧地给4500元,我流转了3垧地,这就是13500元。我们老俩口还在物业打工,一人一年将近一万。住不用整柴火、不用整水。要搁往年,我这时候正开四轮子满山捡柴火呢。”张福军一脸喜悦地对笔者说道。
幸福来得太突然,老张似乎还没缓过神儿来,到底是啥撬动了咱村贫困的现实呢?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搬迁?土地流转?说到底还不都是国家的好政策带来了一阵阵春风,让陆家村的农民一下拔掉穷根儿过上了好日子。想到这儿,老张坐不住了,他告诉老伴儿,自己要用笔记录这一切。老伴儿说,她当时听了这想法惊出一身冷汗,难道这老张精神上受了刺激?
原来,妻子高艳华只知道老张爱看书,却从不知道他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党的政策好,就发自内心的想写一些东西。写诗这玩意儿必须发自内心,闭门造车不行。”张福军一本正经地说。
有了鲜活的素材,老张才思泉涌。“增减挂钩政策好,农民上楼喜眉梢。增减挂钩得民心,农民上楼喜脱贫……”当老张把自己的处女作《增减挂钩政策好》朗诵给老伴听时,老伴也觉得不错,有那么点意思。
“原来哪有时间写诗啊,又穷又累,没有那心情。上楼以后有素材了,易地搬迁是党的政策,我们的住房由原来土房变成楼房,这不是质的变化吗?拔穷根了,日子好了,也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了。”听着老张的肺腑之言,笔者也深深感受到一名普通百姓对党的政策的认可。
现在老张的得意之作已有50多篇,有赞美家乡的,有好人好事的,有移风易俗的,老张看啥写啥。听说陆家村出了个文化人,每次省、市、县的领导下乡都要到老张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老张的事迹也相继见诸各大媒体。
如今,老张仍在写,他说,要好好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十九大精神,多写一些通俗易懂的诗,写我们党和国家更美好的未来,写乡亲们更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