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民 本报记者 李彤君
时嘉从事新闻工作已有14个年头,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份分外耀眼的工作,电视屏幕上,总有她美丽的身影和动听的声音,可美丽和动听背后,是时嘉勤于钻研新闻业务的身影,无数伏案的夜晚才有了观众愉悦的观看。作为洮南电视台《民生零距离》节目的主任,同时还是栏目主持人、记者,让时嘉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而有一类人,引起了时嘉的注意,那就是贫困家庭的成员,尤其是贫困的孩子。
有人说心中有爱的人,内心一定是柔软的。看到贫困的这些人,时嘉的内心被触动了,也陷入深深的思索:“我们生活幸福了,咋能帮到这帮人?幸福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
时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把愿望付诸实际行动中。
自时嘉担任民生节目编导后,该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深得百姓的喜爱。2011年,洮南《民生零距离》栏目组根据10个贫困孩子的故事拍摄了一个专题片。节目播出后,这些孩子都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资助。随后通过采访,时嘉又结识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李文雪,当时李文雪面临一年3000多元的学习费用,时嘉就和两个好朋友商量,决定送她到镇里上学。就这样,在时嘉的帮助下,李文雪读完了小学又读初中。每当假期,时嘉都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让李文雪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贫困孩子还有很多,她开始发动亲戚和朋友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大家一起帮助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随着爱心行动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时嘉的做法感动了更多的人,一些陌生的爱心人士也加入进来,形成一种力量,由帮扶一个孩子到帮扶整个贫困家庭。
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牟某,这个孩子从小父母离异,孩子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患有脑血栓,奶奶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行动不便,一家生活很艰辛。
时嘉看到这个情况,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她开始和身边的好朋友默默地资助这个孩子,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和住宿费用都是由时嘉和朋友们资助的。时嘉告诉孩子:“只要你努力读书,我们就一直供你。”
2015年,时嘉开始在当地义务宣讲“好人故事”并成立“传统文化微信群”,义务为近千人讲解中华传统文化。她还组建了“益德教育”宣讲团,带领志愿者,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办进学校、办进企业、办进工厂、办进农村,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当代生活,走进人们心中。
2016年,洮南发起了“日行一善”大型公益活动,时嘉担任“日行一善”的形象大使。为能圆上177名洮南市重度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时嘉和志愿者们拿起募捐箱走进广场、商场,向大家宣传“日行一善”活动。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其中,共为孩子筹集善款十几万元。2017年,时嘉当选为洮南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洮南好人”“白城好人”“吉林好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时嘉始终牢记光荣使命,不负人民的厚望,认真履行委员义务。她重点围绕民生问题,撰写了《道路通了、人心顺了》的提案,引起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迅速办理落实,彻底改变了白城第三人民医院到洮府乡胜利村路段难行的问题。几年来,时嘉共提交提案8份,其中《关于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建议》《保卫农村儿童“舌尖上的安全”的建议》等3份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她本人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时嘉也得到了民建吉林省委、民建白城市委和民建洮南市委的肯定,她本人多次被民建白城市委和民建洮南市委评为优秀会员,2015年被民建吉林省委评为“岗位工作争当先进,参政议政争做贡献”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