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图片新闻
市委宣讲团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会
暨镇赉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7年
第7次集体(扩大)学习会召开
葛树立深入洮北区青山镇黎明村宣讲十九大精神
大安奏响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强音
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
市文联举办词作家高文喜歌词作品座谈会
全市冬季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召开
一片深情寄绿洲
十九大报告天天学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片深情寄绿洲
——访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万晓白
 

●本报记者 薄秀芳

毕业于吉林大学的万晓白,她的人生之路是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的。身为民间治沙第一人的万平的女儿, 万晓白20多岁正值韶华,就开始在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做志愿者。17年来,万晓白全职投身环保公益事业,先后获得“中国公益慈善人才”称号和“中国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还获得了第二届“吉林好青年”称号、第九届“吉林五四青年奖章”,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奖”,以及第七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白城好人标兵”等多项荣誉。这位80后用行动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为白城的生态建设贡献力量。近日,记者采访了万晓白。

记者:当初你为什么要选择做一个环保公益志愿者?

万晓白:2000年,因痛心土地沙化的严重性,我父亲万平在通榆县同发牧场西南承包了一块1500亩的荒地,他立志要将这块被当地人叫做“火沙坨子”的流动沙丘变绿。从2000年至2002年,在父亲的感召下,我把大学的假期全部贡献给沙地,但是仍然遭遇了种种困境:种下去的杨树因缺水旱死;新长的小草因盗牧被啃光;一场风沙把即将收获的糜子全部扫落在地……看到父亲的辛苦,我真的好心疼。父亲一直是我的榜样,理所当然我成为父亲治沙事业的忠诚追随者。毕业后,我没有立即找工作,而是在沙地里继续做志愿者。2003年,沙地初绿后,我去了宁波,并在那里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但是,每每想到父亲和他为之奋斗的事业,我心里总是有太多的牵挂和思念。2005年底,我在丈夫的支持下,举家回到通榆,回到父亲身边,全职投身环保公益事业,继续进行科尔沁沙地的生态修复、环境教育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探索。2006年,“火沙坨子”终于变成一片青青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5%,野生动植物达300余种。草原不但阻止了流沙向东移动,而且为这里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村民的年均收入高出其他地区30%。

记者:治沙需要慢功夫,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你在这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万晓白:保护环境要代代相承。为了推进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我在吉林省农村中小学首开环保教育课;协助编著环保教材读本2套,自费带领学生对科尔沁荒漠化土地及优良向海湿地进行实地体验,每年都接待很多接受环保教育的中学生。组织全国近100所高校的大学生沙地实践活动20次,中美高中生夏令营4次,参与人数3000余人,环保志愿者队伍日趋壮大。2006年,我们在通榆县民政局申请注册成立了吉林省西部第一家民间治沙社会团体——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我担任了协会秘书长。这标志着我们的治沙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当年的家庭式治沙模式,变为集合全国志愿者共同治沙模式。我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不断摸索实践,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让沙地回归草原的生态文明之路,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记者:随着生态示范区绿化面积不断扩大,下步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万晓白:刚刚结束的十九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在,我们正在科尔沁沙地及向海湿地推动有机谷物种植项目,探索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具体是采用“1:10”种植模式,选取1公顷优质耕地种植原生态传统谷物,并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附加值,取代10公顷滥垦耕地的广种薄收。另外,我们还注册了淘宝公益网店——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用网络众筹的方式为科尔沁的生态修复工作筹款。引入社会企业运作方式,根据沙地(草原)水土资源状况,实现示范区内部粮食作物—饲料—禽业—肥料—经济作物的良性循环,为更好地治理科尔沁沙地奠定基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