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洮北,一方富有灵气的土地,一块兴业开发的热土。这里,到处充满着奋发向上的青春活力,到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滚滚热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甘落后的洮北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改革开放,致力科学发展,牢牢把握富民强区主题、“六大功能区”建设主线,推进“四化”统筹,实施“三动”战略,并紧紧围绕建设“活力繁荣美丽和谐新洮北”这一宏伟目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闯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奋进之路。
5年来,全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68.4亿元增至2016年的171亿元,年均增长30%;公共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1.8亿元增至2016年的5.1亿元,年均增长34%;地方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1.03亿元增至2.7亿元,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是2011年的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1亿元,同比增长10%。全口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5亿元,同比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74元,是2011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60元,实现倍增……这5年,是洮北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5年,也是洮北区经济总量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
忆往昔,我们对洮北取得的骄人成绩,感慨万千。展未来,我们对洮北的跨越发展,信心满满。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发展的足印,去见证洮北这5年的奋斗历程,去聆听洮北这5年发展的奋进足音。
基础后劲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洮北区大力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路通、百业兴”,为了方便群众出行,洮北区大力改善道路交通,破解生产发展的交通制约瓶颈,多方筹集资金,进行道路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106公里的农村公路修建任务,确保屯屯通率达到75%,贫困村通公路或砂石路达到100%。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节水增粮”“柴改电”面积16.3万亩;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万亩,“旱改水”7.5万亩,建设温室和大棚500栋;投资3600万元,实施柴改电井660眼,建设总面积10万亩;投资600万元,东湖湿地补水渠道整形7.143公里,重建3座路下涵桥;完成洮儿河治理工程11处,险工护岸长5公里; 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在10个贫困村建设提水消毒一体化自来水工程,解决1万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电力通信发展迅猛。洮北区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行政村全面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快向自然村延伸。以提高生活用电质量,保障生产用电为目标,改造农村电网268.8公里,新建线路163公里,15个贫困村完成农网改造升级,脱贫村村村通宽带,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城乡电网、通信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强。
城镇化步伐加快。强力推进老城改造,完成“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15类、368项城市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清除存量垃圾6.3万方,拆除违建9679处,改造市区道路13条、居民小区26个。新增大型环卫机械设备34台(套)。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新农村建设、环境连片整治等基础建设项目339个,打造新农村示范村和生态村73个,建成村文化广场133个,文化书屋137个,文化大院130个;平安镇中兴村社区化建设成为全市典型,青山镇被评为省级生态镇,林海镇被评为国家重点镇和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总投资4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极大改善市区及周围城镇的环境,对洮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车畅其行、物畅其流、人畅其乐。一个交通更加便捷、功能更加完善的新洮北,正强势崛起。
项目带动奋力发展
放眼洮北大地,城建项目拔地而起,工业项目如火如荼,农业项目紧锣密鼓……重点项目建设工地现场机器轰鸣,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洮北区始终坚持把项目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项目建设的主基调,项目建设投资拉动发展经济,以项目兴产业、促转型、保发展,在全区形成了抓大项目、重民生项目、全力推进实施项目的浓厚氛围,区域经济呈现出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
发动机连杆生产基地和年产10万套汽车尾气处理器系统两个项目,分别与东北工业集团白城中一精锻股份有限公司和白城市瑞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成功签约。签约项目总投资达3.08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6亿元。
中一精锻退城进区搬迁改造项目总投资2.5亿元,投产后年利润可达到5000万元以上。增强了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的实力。
中农·白城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交易额6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规模较大,管理与经营理念先进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年产40万吨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4.3亿元,预计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54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大大推动农业和工业的良性循环,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3.2亿元。
佳沃有机肥、华能风光互补等10个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20万吨燃料乙醇、72万只印花镍网等13个重点项目实现签约,白阿、长白、平齐3条铁路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推进,强劲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势头超出以往。
5年来,累计实施工业项目153个,产值超亿元企业由8户发展到2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洮北经开区连续3年荣获“全省先进工业集中区”称号。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两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高效特色种植面积扩大80%。温室大棚数量增长44%。吉西肉羊产业园一期投产,二期开工建设,牧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大润发、中润、中农等大型商贸项目先后落户洮北,物流配送企业及个体运输户发展到2900余家,覆盖区域、辐射周边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新开发打造短线旅游产品11个。洮北电商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
重点建设项目的扎实推进,让人们感受到洮北区急切奋进的足音,也更坚定了洮北人民努力拼搏的决心。展望未来,这些项目必将转化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动力源,助推洮北实现更大跨越。
聚力脱贫同步小康
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两省一区交界处,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区11个乡(镇),13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51个。就脱贫而言,洮北区肩负的压力大、任务重,但攻坚的步伐一直铿锵有力,他们聚人力、拢资金、立项目、强创新、求实效,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不断丰富着脱贫攻坚“洮北速度”的核心内涵,为贫困群众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致富大门。
总投资500万元,占地21980平方米的城四家子村蔬菜大棚项目引进水肥循环系统,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无公害绿色水果。由于大棚的西红柿为纯绿色食品,不打农药,不用早熟剂,一成熟就被抢空,根本不愁销路。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前几年生活特别困难。作为村里的贫困户,现在有政府的帮扶,村里连片的果蔬大棚又给我提供了打工赚钱的机会,生活有了保障,孩子们可以安心读书了。”在城四家子村采摘园,正在西红柿大棚中干活的大婶一番感慨。目前,村里像她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近百人在这里务工。
洮河镇大六家子村由于土地盐碱化造成粮食产量低,该村部分农民始终未能脱贫。脱贫攻坚以来,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该村成立了农民土地入股集约合作社,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合起来统一规划布局,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如今,土地集约化经营管理不仅圆了大六家子村贫困户的脱贫梦,还把400多名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在保证土地集约收入的同时还增加了非农收入。
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农民在庭院里栽植花卉、树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小规模加工等产业,引导农民做足做活庭院文章,让昔日不起眼的农家小院,成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鲍向阳是东风乡绿水村的村民。近年来,他充分利用自家庭院购进了1000只鸡种,走上了养鸡的道路。通过区、乡专业技术人员进场指导,改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法,实行科学养鸡。今年,他的养鸡场进一步扩大,总占地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年收入5万元,真正实现了小庭院大产值,他家的小日子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村民的生活变化只是洮北区发展产业推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实施发展教育脱贫。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教育扶贫投入,精准帮扶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全区累计投入资金4842万元,8627名学生受益。针对全区525户因学致贫贫困户,筹建贫困家庭助学基金1000万元,贫困户子女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按照低保政策将符合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低保”制度,做到对象准确、应保尽保;按照扶贫开发相关要求,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同时对低保对象实施精准管理,确保保障资金用到真正困难的群众身上。
实施光伏扶贫项目。率先启动光伏电站扶贫项目建设,在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别建设50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使村集体可连续20年获年收益30万元,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长久增收渠道,加快扶贫对象脱贫致富步伐。
目前,洮北区实施扶贫项目432个,实现利润3226万元,带动贫困户14668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人均800元。特别是依托蔬菜传统种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新建扶贫温室大棚784栋,完成土地整理1684公顷,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其中青山镇黎明村建设200栋高标准温室大棚项目和到保镇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的肉羊养殖园、肉驴养殖园和棚膜种植园3个扶贫产业项目,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还带动了全村致富。
民生事业花繁果硕
发展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洮北区把更多的财力用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上,不断扩大覆盖面,集中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使人民群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5年累计投入“三农”和民生事项资金67.6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7%,一批惠及城乡的利民实事全面落实,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74元,是2011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60元,实现倍增。城乡低保、养老保险、新农合应保尽保,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改造棚户区33万平方米、农村危房10351户,新建农村公路316公里,居民群众住行条件明显改善。
新建23栋中小学教学楼及食宿综合楼,改扩建20所幼儿园,标准化校车实现农村学校全覆盖。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社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双塔遗址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医院和疾控中心项目全面建成,13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改扩建,12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投入使用,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全面开展服务型社区建设,新建社区活动场所22个,“一站式”服务大厅和星级社区服务全面覆盖。“六五”普法荣获全省先进县(区)称号。信访维稳不断加强,一批信访积案、难案得到妥善解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安洮北”建设深入开展,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改革创新迸发活力
洮北区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工作、激发活力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拓展新思路,打造新品牌,创造新业绩,改革创新蔚然成风。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清理精简262家,确定类别163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文化系统转企改制任务顺利完成。乡村两级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等10项工商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农村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清查实测土地132万亩,确权林地14.9万亩,发放土地收益保障贷款1.3亿元。果树场、保民农场等4个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顺利完成。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洮北惠民村镇银行建成运营,白城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多功能助农站点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一系列创新政策助力作用逐步显现,一大批改革创新典型相继涌现,一系列瓶颈制约得以破解,创新发展全面加速、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以改革求发展、靠创新增活力已成为洮北主旋律。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洮北区的发展,根本在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关键在各级干部真抓实干。以党建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是洮北区抓发展的一贯举措。5年来,全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风建设年”活动、“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逐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在大胆创新、攻坚克难中提高能力水平;在经济发展、精准扶贫等主战场彰显英雄本色;在为民服务、公平公正干事中树立良好形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全面提升,洮北干部干事创业、创先争优、敢于担当的意识全面增强,为推动全区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党委班子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4件,政协委员提案181件,办复率持续保持100%。减少行政审批57项,大督查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政府效能大幅提升。强化信息惠民,推进政务公开,“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落实。依法开展行政监察,大力整治“四风”积弊,严肃查处违纪案件,进一步树立了激浊扬清、务实担当的新风正气。
实干出精彩,奋战创辉煌。一个新5年拉开大幕,一个新征程盛大启航。53万洮北人民团结一心,在建设全面小康的征途上开始了新的竞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