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鹤乡修志常青树
十九大报告天天学
戒毒所里的“多面手”
通榆县富强社区墙体文化受欢迎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鹤乡修志常青树
——赵福山30年矢志不渝编纂志书纪实
赵福山在书房查看资料。
赵福山(右)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贾广耀/文 栾永强/摄

通榆县历任主要领导对他都“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说他是“对通榆县做出贡献的人”。就在前不久,通榆县委领导在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动情地说:“一位70多岁高龄的老人如此敬业,让我对赵老心存敬仰。”称他是“通榆的一个宝”。他就是在通榆县以编史修志闻名的赵福山。

赵福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做了怎样的事,被历任县委领导褒奖,被多家媒体传扬。他的业绩,简单而平凡。30年他只做了一件事——编史修志。但一件事坚持做30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流逝的岁月记录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十年磨一剑 秉笔著华章

赵福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文字功夫较好。进入通榆县直机关后,逐渐全面了解县情。工作之余,经常为报刊撰写稿件。这些都是他从事地方志编纂的有利条件,也是他临危受命的主要原因。但对修志,他毕竟是门外汉,能不能干好,心里也没数。他原以为编写一部县志一两年就能初见成效,三五年就可以付梓交差。但第一部《通榆县志》从1984年到1994年一撰写就是10年,难度最大的就是搜集资料。

赵福山没有被困难吓倒,从头干起,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资料搜集上。对县档案馆现存档案,地毯式搜索,还组织人力去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北京等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抄录,这一项工作就耗时4年之久。

每有调查采访、征集资料任务,他都亲自出征。在县城里靠步行,到乡下则骑自行车。乡下都是土路,一天跑个百八十里是家常便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顶风冒雪、披星戴月也习以为常。进入总纂阶段,紧张忙碌时,整天伏在桌子上写,痔疮犯了,顾不上休息,就用办公桌临时搭张床,趴着写;酷日盛暑,闹了眼疾,两眼肿得“封喉”,他闭着眼睛口述,由别人代写。再苦再累,他都能坚持。他说自己是苦出身,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看家本领,这点苦不算什么。他硬是挺下来,坚持完成150万字的初稿撰写任务。

第一部《通榆县志》的出版,填补了通榆县百年来志书史上的空白。通榆县委、县政府为他颁发“功在当代,惠及千秋”荣誉牌匾,并做出表彰,荣记大功一次。报刊、电视报道了他的事迹,在全县引起轰动。从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称赞他是有所作为、能干实事的人。

十年修志,卧薪尝胆。有多少次可以调走、荣升的机会,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热爱修志事业,舍不得离开地方志。如果用“舍得”一词衡量,他舍弃的是升迁机会和既得利益,而得到的却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及历史的铭记。

二十年坚守 梦圆《向海志》

2015年3月,赵福山携老伴儿去日本女儿家探亲。一天,一个意外的国内长途打乱了他的行程计划,签证还没到期就应召提前回国。打电话的是白城师范学院院长助理、科研处处长崔凤午教授。原来,赵福山盼望已久的《向海志》编纂已经启动。关键时刻人们想到了赵福山,于是决定请他出山,担任主编。

编纂《向海志》,说来话长……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1994年12月,第一部《通榆县志》首发式上,时任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孙宝君就建议编纂《向海志》,得到了时任通榆县委书记沈贵的赞同和支持。从此,通榆县地方志办公室开始筹划运作编纂《向海志》,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直到1997年才正式拉开序幕,着手整体构思,设计篇目,搜集资料。

1998年8月15日,《白城日报》以《通榆县地方志工作成效显著》为题报道了编纂《向海志》的消息;1999年7月24日,《白城日报》再次进行了详尽报道,文章最后有这样几句话:“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已经年近花甲的赵福山依旧雄心不老,正以旺盛的精力,投身于《向海志》的编纂中,准备以新的精品志书回报家乡人民。”然而,赵福山退休,《向海志》被搁置起来,再也无人问津。

再次提起编纂《向海志》,已是2007年。白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将其列入2008年工作要点,逐级开始运作,但后来也没了消息。《向海志》两度被提起,两度被放下,多年不见出版,可见困难重重,希望渺茫。

2015年1月,白城师范学院、通榆县委县政府、向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方达成共识,使《向海志》重获新生。

这次编纂《向海志》,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从搭建框架、布局谋篇,到搜集资料……其间,赵老曾多次穿梭于向海,奔赴于白城,往返于长春,出入于相关单位,搜集资料,采访调查,协调汇报,送稿审验……对一个76岁高龄的老人来说,走过的是路程,消磨的是时间,然而燃烧的却是生命。

当《向海志》终于编纂成功,2016年12月出版发行时,特别是《吉林日报》以《湿地文化,鹤乡丰碑》为题予以报道,并给了很高的评价,称《向海志》填补了鹤乡湿地文化和西部旅游的空白,是吉林省的一张名片,在各方面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时的赵老高兴得像个孩子得了奖状似的手舞足蹈,奔走相告。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部《向海志》,双重的命运眷顾了我,了却了一桩夙愿,圆了一个梦想。同时满足了我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真可谓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最使他感动不已的是,到了晚年,还能把党培养多年所学到的一点知识献给社会和人民。此时此刻,他犹如跑完了一场马拉松比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图的不是金杯奖牌,鲜花掌声,名利地位,而是人生的价值。

在2017年度吉林省志书评比中,《向海志》荣获优秀奖榜首。这在赵福山荣誉册上,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是对赵福山的最好慰藉和首肯。每当有人向他表示祝贺,他总是谦虚地说,这是众手修志的结晶,是上级业务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更得益于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的支持。

三十年无悔 晚霞更辉煌

2016年3月,通榆县地方志办公室启动《续志资料长编》征集工作,急需人手,有人推荐赵福山。一个白发暮年,步履蹒跚的老人又一次冲向修志第一线。

编纂《续志资料长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由于资料繁杂,时间跨度大,给各部门的工作确实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多数单位都能积极配合,按要求完成任务。但也有个别单位开始不够重视,态度消极一拖再拖。为了完成任务,他不厌其烦,三番五次登门造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执着敬业感动了许多人,他们不忍心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三番五次地来回折腾,马上组织人力编排撰写,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赵福山晚年仍勤勉敬业,笔耕不辍。他经常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东隅已逝,桑榆未晚”等名言佳句自勉励志,其精神感人至深。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