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国际纵览
3上一版  下一版4
 
2017 欧洲、拉美热点国家回眸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17年1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7 欧洲、拉美热点国家回眸

 

2017年,国际形势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局部动乱和动荡更加突出,强烈冲击原有的国际安全秩序。一年来,世界格局呈现哪些新特点,又有哪些新影响,本报将刊载系列文章,进行热点国家回眸,今日刊发欧洲和拉丁美洲热点国家,以飨读者。 ——编者

西班牙

反独的一年

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降低、房产市场企稳……2017年的西班牙似乎已经看到走出经济危机的曙光。然而,一场纷纷扰扰的“独立公投”闹剧,又给西班牙平添诸多烦恼。

今年10月1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加区)不顾宪法法院的裁定、不顾中央政府严正反对,执意举行“独立公投”,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10月27日,加区议会单方面宣布加泰罗尼亚独立。同日,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引用宪法第155条,宣布解散加区议会,由中央政府接管加区政府,并定于12月21日重新举行加区大选。11月3日起,西班牙国家法院以煽动叛乱、叛国等罪名将多名前加区“独立派”高官逮捕入狱,而加区前主席普伊格德蒙特逃往比利时。

西班牙中央政府采取多项强力措施,暂时平息了加区局势,为寻求政治解决方案赢得了机遇。但客观来看,这场公投给西班牙造成多方面影响。

首先在经济领域,加区危机直接冲击股票市场,拖累了西班牙脆弱的经济复苏。公投后第3天,西班牙IBEX35指数跌至今年最低点9964.9点,至今未能回到年中高位。10月17日,西班牙经济部将2018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从2.6%降至2.3%。

与此同时,加区大批企业纷纷“出逃”,10月1日至12月4日,已有超过2900家企业变更注册地。西班牙劳工部门统计,2017年10月加区新增失业人口超过1.4万,单月增幅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高。

其次在政治领域,这场“独立公投”激化了加区和西班牙其他地区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加剧了双方之间心理鸿沟。在西班牙社交媒体上,两派网友的“骂战”可谓打得天昏地暗。

加区位于西班牙东北部,人口750多万,是西班牙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由于民族语言差异和历史原因,加区长期存在独立思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加区民众对税负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不满情绪增多,分离主义势力趁机壮大。

可以说,虽然加区危机暂时平息,但加区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重新激化。对此,拉霍伊近日在演讲中呼吁加区“沉默的大多数”在12月21日的选举中用选票发出真实的声音。

2017年已近尾声,新的加区大选即将举行。民调显示,一些年轻政党将首次走向舞台中央。而对于西班牙来说,加区选举之后,如何真正告别“独立公投”带来的纷扰和伤痛,弥合各方分歧,找到政治解决方案,将成为2018年的头等大事。 (新华社记者 郭求达)

法国

革新的一年

2017年,法国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年仅39岁的马克龙5月正式就任法国总统后,迅速掀起改革风暴,强力祛除“法国病”。从马克龙执政开局之年的表现看,法国改革终于动真格,不再只停留在口头上。

马克龙初次参选总统并获胜,打破了法国数十年来“左右分野”的传统政治格局,形成了执政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客观上为法国改革创造了条件。新政府抓住上台后的窗口期,迅速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

只用大约半年时间,马克龙就成功完成难度极高的劳动法改革,不仅未像过去一样引发大规模街头运动,也获得了不少经济界人士的认可。同时,马克龙还把改革扩展到政治、税收、教育等多个方面。为保证改革扎实推进,他要求各部委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建立一支熟悉业务、以结果为导向的技术型官员队伍。

法国舆论认为,这场由马克龙掀起的改革风暴,渐渐扭转了人们对“法国无法改变”的消极情绪。

在外交方面,法国争当重振欧盟的“领头羊”,在外交难点中纵横捭阖。马克龙力主建立“保护性”欧洲,为步履蹒跚的欧洲一体化注入新动力。此外,从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访法到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怼”而不破,从斡旋黎巴嫩总理“闪辞”风波到牵头改善非洲萨赫勒地区安全局势,马克龙主动出击,既赢得“面子”,增加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又实得“里子”,为法国扩大海外市场开路。

在反恐方面,法国今年虽然频发“独狼”式袭击,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恐袭事件。法国还于11月结束了实施近两年的国家紧急状态,这标志着反恐开始转入常态化。

展望新的一年,初显“革故鼎新”气象的法国将面临一系列考验。

其一,能否平稳度过经济改革带来的阵痛期?可以预见,改革效应将在明年逐步显现,随着劳动市场放活、中下层实际收入面临“缩水”,习惯于高福利的法国社会对马克龙改革的反对声很可能走高。面对舆论压力,法国政府如何妥善应对分歧?如何坚持高质量改革?这些问题都将是对马克龙政治智慧的考验。

其二,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来推进欧洲一体化?马克龙已经宣布,要在2018年初制定重振欧盟的时间表。但当前,法国最需要的盟友德国正在艰难组阁,德国国内政局变化可能加大法德在重振欧盟问题上取得一致的难度。协调欧盟各国在欧洲一体化政策上取得一致,无疑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马克龙如何破局值得关注。

其三,如何打好反恐持久战?法国舆论普遍认为,对法国和欧洲来说,反恐是一场持久战,成为至少一代人需要面临的难题。反恐持久战正考验着法国安全部门的持续作战能力。法国要推进改革、实现复兴,尚需在维持长治久安方面下工夫。 (新华社记者 韩冰)

英国

抗压的一年

“脱欧”僵局、执政危机、高官丑闻、恐袭、火灾悲剧……2017年,特雷莎·梅领导的英国政府经受重重压力,度过了不平静的一年。

在“脱欧”问题上,虽然英国政府与议会在今年初有惊无险地走完了内部程序,按预订时间正式启动退出欧盟的历史性进程,然而,从目前情况看,“脱欧”进程依然道阻且长。

英国媒体称,在谈判中,英国与欧盟已在“脱欧分手费”问题上取得较大进展,但双方仍面临爱尔兰边界、公民权利等其他几个非常“难啃的骨头”。特别是爱尔兰边界问题,将成为下一阶段谈判的重点与难点。

在“脱欧”方面,英国政府目前面临来自欧盟、反对党、党内“留欧派”等多方面的压力,持强硬态度或作出让步都十分艰难,可谓进退维谷。

年中,特雷莎·梅宣布提前举行大选。结果,她不仅未能稳固其执政地位,反而让执政的保守党失去议会多数党地位。此后,特雷莎·梅在民众中的支持率被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反超。

此外,特雷莎·梅还两次遭遇议会下院议员的“逼宫”事件。特别是在11月,40名保守党下院议员同意联名致函特雷莎·梅,表达对她的不信任,要求她下台,这成为特雷莎·梅担任首相后在领导权方面遭遇的最大挑战。

更有甚者,特雷莎·梅领导的政府还连续陷入“性骚扰”“密会事件”等丑闻,目前已有包括国防大臣法伦在内的两名内阁成员引咎辞职,首席国务大臣格林与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也被指“言行不当”而面临辞职压力。一些观察家认为,保守党内部目前处于公开的“战争状态”。不少保守党党内资深成员表达了对特雷莎·梅缺乏领导力的不满。

在经济方面,是否应结束“紧缩”政策始终是英国今年的热点话题。保守党政府为实现2025年消除预算赤字目标,不得不承担因削减涉及医疗、安保等方面公共开支而导致的“骂名”。

数据显示,今年英国经济将增长1.5%,这一数字低于3月时2%的预期。这是英国年内第三次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反映出英国政府承受“脱欧”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

在外交领域,美国总统特朗普访英时间因民众及两院部分议员抗议而被推迟。英美“特殊关系”今后如何发展,两国能否在英国“脱欧”后率先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仍都存疑。

在英国最新公布的明年预算案中,英国政府为未来两年的“脱欧”准备了30亿英镑“预留金”,为应对这场“世纪离婚”留足了“弹药”,同时对去年英国“脱欧”公投与今年大选中暴露出的民生问题作出了回应。舆论认为,这实际上意味着英国对紧缩政策做出调整,显示出政府为“脱欧”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做了最坏打算。

弥合党内分歧、继续“脱欧”谈判、改善经济民生、思考英美关系……展望来年,特雷莎·梅政府担子依然不轻。

(新华社记者 桂涛)

德国

调整的一年

2017年,欧洲多国举行大选,包括作为欧洲“领头羊”和“发动机”之一的德国。德国大选不仅是本国的一件大事,也是整个欧洲的重要政治事件。

与上半年荷兰、法国两国的选举相比,德国大选一度被认为是最没悬念、最不会出现意外的选举。然而,选举结果显示,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以及联合执政的社民党得票率明显下滑,德国选择党等多个小党表现抢眼。选后出现的组阁僵局更是让很多人直呼意外。

在当前的欧洲经济图景中,德国可谓是一抹亮色。但这次大选表明,在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欧洲民粹主义兴起的大背景下,被誉为欧洲“稳定器”的德国也无法置身事外。

观察家们认为,大选结果实质上是对德国前两年奉行的难民和移民政策的回应。

难民潮涌入初期,多数德国人对接纳难民表示欢迎。然而一系列恐袭事件和涉及难民的刑事案件发生后,很多人转而质疑甚至批评政府的难民政策。他们担心难民的文化与本土传统宗教和文化产生冲突,更担心难民的涌入会使德国变得不安全。分析人士指出,正是过于理想化的难民政策导致右翼民粹主义在德国蔓延。

难民涌入引发一系列问题后,德国政府今年逐渐收紧了难民政策,联盟党内部虽达成了每年接纳不超过20万难民的上限,但却无法与绿党和自民党达成共识,直接导致组阁谈判破裂。

今年的德国大选反映出选民对主流政治和建制派的不满。底层选民认为自己的声音得不到表达,或是难以通过选举实现利益诉求。这也成为传统大党因“代表性”不足而支持率下滑的症结所在。

高举反欧元、反移民旗帜的德国选择党在9月24日的联邦议会选举中一举成为联邦议院第三大党,也是二战后首个进入联邦议院带有右翼民粹主义色彩的政党。而执政的联盟党和社民党得票率创下二战后最低。

与国内政治氛围相比,德国外交今年却展现出另一番景象: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和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坚定维护欧洲一体化,积极推进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推动建立共同的军事与民事行动指挥总部等。

当前,经济增长乏力、英国“脱欧”、民粹主义等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投下阴影。在法国国力相对衰落之时,德国作为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俨然已成为欧盟的执牛耳者,其对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更加凸显。

智库德国外交关系协会研究主管达尼埃拉·施瓦泽对新华社记者说,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提出改革欧盟的宏伟计划,这让团结欧盟、重塑“法德轴心”成为德国新政府的机会和责任,未来德国将与法国合作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为美欧跨大西洋关系带来不确定因素,德美关系也面临考验。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在评价今年德国外交特点时认为,在德美关系的价值基础受到侵蚀的情况下,德国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需要并且也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当前,德国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创两德统一以来的新低,这将为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不少学者对此抱有信心并认为,无论组阁谈判结局如何,德国在2018年将会延续当前政策取向,继续扮演欧洲的稳定力量。 (新华社记者 任珂)

古巴

闯关的一年

2017年,在美国政府收紧对古政策的背景下,古巴上半年高奏凯歌的旅游业遭受影响,“艾尔玛”飓风过后,经济面临更大挑战。古巴政府成功闯过数道难关,同时积极展开多元外交,为国家发展拓展更多空间。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估计,古巴今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有0.5%。美古交恶、飓风袭击以及主要贸易伙伴委内瑞拉深陷经济危机,令这个加勒比岛国经济面临挑战。

旅游业是古巴重要的创汇产业。自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时期美古恢复外交关系后,古巴旅游业呈现欣欣向荣势头。但今年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收紧对古政策,大大阻碍了美国人赴古旅游,有消息称来古巴的美国游客人数恐会减少八成。

今年9月初,古巴北部沿海地区遭遇强飓风袭击,狂风暴雨导致古巴不少房屋倒塌被淹,电力和旅游设施受损严重,农业受到极大破坏。飓风后,古巴集中有限资源迅速恢复被破坏的旅游设施,力求在今年11月旅游旺季开始前全面恢复运营。

外交方面,近年有所缓和的古美关系倒退。特朗普政府收紧对古巴政策,令美国对古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济金融和商业封锁更加恶化。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认为,这是美古关系解冻进程的倒退。

今年6月,特朗普宣布立即撤销奥巴马政府与古巴方面达成的“完全不公平”协议,禁止美国企业与古巴军方控制的企业进行生意往来,同时收紧对美国公民前往古巴旅游的限制,继续执行对古巴的经济、金融封锁和贸易禁运政策。但他表示,不会关闭2015年重开的美国驻古巴大使馆。

9月,美国以在古巴的外交人员及其家人遭受“声波袭击”为由,撤回驻古巴使馆六成工作人员,并警告美国公民不要去古巴旅行。此后不久,美国驱逐15名古巴驻美国外交人员,致使双边关系严重恶化。

古巴认为,美国政府宣布的新贸易和旅行限制措施导致双边关系严重倒退,新政策具有某种“政治动机”。但古巴不会采取报复措施,因为这不符合古巴的外交政策。

不过,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出现倒退,正促使古巴大力发展多元外交,而多元外交无疑将给古巴带来更多机遇与实惠。例如,俄罗斯正加强同古巴的经济合作。今年11月1日,欧盟与古巴签署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协议”的双边关系框架协议也正式生效,标志着双边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 (新华社记者 马桂花)

阿根廷

复苏的一年

相较2016年面临经济衰退、通胀率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赤字巨大的困难,阿根廷经济在2017年迎来复苏:经济改革初显成效,经济年增长率预计超过2%。同时,阿根廷正式接任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期待能通过这次主场外交提升其国际和地区影响力。

阿根廷总统马克里自执政以来相继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放宽资本和外汇管制、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放宽贸易限制、重回国际资本市场等。今年,税收改革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两大重点。

政府今年相继降低了企业所得税、雇主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基数和金额,取消了对电子产品征税并加大个体经营者所得税抵扣额度等。阿根廷财政部长尼古拉斯·杜约夫表示,渐进式税收改革将促进经济发展,有效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阿根廷经济改革的重要一环。政府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形式募集资金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能源等项目,特别把货运铁路作为投资重点。当前,阿根廷正在大力推行“铁路复兴”计划,重点修理改建老旧的货运铁路线。预计基建投资将对阿根廷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资本市场最先嗅到了阿根廷经济复苏的气味。今年创纪录发行165亿美元“百年债券”并受到市场追捧,标志着阿根廷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表明外部资本对阿根廷经济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外交方面,阿根廷今年上半年担任南方共同市场轮值主席国。在7月阿根廷门多萨举行的第50届南共市首脑会议期间,阿根廷积极推动南共市作为整体继续与欧盟、亚太等地区进行自贸谈判,大力推进南共市与太平洋联盟的经济关系,加快拉美这两大区域性一体化组织融合进程。

2018年,G20峰会将首次来到南美洲,在阿根廷举行。凭借这一契机,马克里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正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担负起更多地区大国的责任。马克里日前表示,对于阿根廷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代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发声充满信心,将会把这一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诉求列为峰会重点。

分析人士认为,G20轮值主席国身份将为阿根廷带来更多机遇:经济上,国家形象的提升有助于增强阿根廷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信用,阿根廷可借此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交上,阿根廷可通过这一平台加强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团结拉美各国,提升其地区大国地位。

2018年,阿根廷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来自经济和社会领域。尽管阿根廷比索汇率已趋于稳定,但政府为2017年设定的17%的通胀目标未能实现。汽油、电费、燃气费、公共交通等居民日常生活开支几次上涨,致使国内抗议罢工不断。明年阿根廷彻底控制住通胀的前景仍不明朗。国内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依然在攀升,伴随着消费的恢复,新一轮通胀压力或将来临。

阿根廷执政党2017年成功赢得中期选举,这有助于马克里政府继续推进旨在减少政府对经济管制和干预、激发市场活力的经济改革,但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民众福利水平下降也是阿根廷政府需要直面的问题,特别是压低薪资涨幅等举措易引发民众不满,改革政策能否长期落实依然前景不明确。

(新华社记者 倪瑞捷)

委内瑞拉

斗争的一年

作为拉美左翼阵营的重要国家,委内瑞拉近年来的政局波动引发外界广泛关注。2017年,马杜罗政府对政局的掌控力明显增强,对美外交斗争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发展国内经济方面仍面临较大压力。

委内瑞拉反对党联盟2015年底获得对议会的控制权,导致两年来朝野斗争不断升级。反对党不断通过议会立法、国际干预和街头抗议向马杜罗政府施压。今年4月至8月,反对党联盟发起持续反政府游行,示威活动引发暴力冲突,造成10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和被捕。

持续的暴力抗议影响了国家正常运转,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工作和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参加游行和支持反对党的人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马杜罗政府提出成立制宪大会重新制定国家宪法,维护国家和平与主权。

今年7月30日,制宪大会选举如期举行,执政党完全控制了制宪大会。8月初,制宪大会成立并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不仅部分取代了反对党在议会的立法权,还讨论通过了针对煽动暴力和反政府行为的《反仇恨法》,宣布了一系列严厉惩罚措施。

同时,制宪大会要求反对党联盟重新回归与政府对话,否则在示威活动中煽动暴力的相关责任人和政党将面临“严重后果”。制宪大会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执政党的控制局势的能力,平息了持续4个月的反政府抗议,分化了反对党联盟中的温和派。

执政党的政治优势在10月地方选举中不断扩大,赢得了对全国23个州中18个州的控制权,取得压倒性胜利,反对党仅赢得5个州。而在反对党赢得的5个州中,属于反对党联盟的“民主行动党”的4个州的州长当选后主动向制宪大会宣誓就职,致使反对党联盟内部分裂。

通过成立制宪大会和提前进行地方选举,委国内朝强野弱的格局基本形成。近期,反对党联盟同意在多国监督下与政府重新启动对话,国内反对党对政府的压力进一步减轻。可以说,今年以来,马杜罗政府在国内政治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外交方面,委内瑞拉政府与美国的外交摩擦不断增加。近几个月美通过一系列对委经济金融制裁,甚至扬言要军事干预,委国内经济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美国禁止委政府和石油公司在美国发行新债券融资,对委石油业造成较大打击。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制裁,马杜罗政府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

今年,委内瑞拉经济压力有所增大,通胀和货币贬值趋势难以抑制,百姓购买力下降问题严峻。此外,委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外债出现延付现象,被多家主流评级公司评为“选择性违约”,进一步加重了货币贬值和通胀预期,民众基本食品和物资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2018年,委内瑞拉将举行总统选举,这是委政府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明年委内瑞拉经济仍会比较困难,债务问题可能会继续发酵,经济去石油化的目标任重道远,结构调整无法一蹴而就。马杜罗政府仍需在支付外债和维持国内百姓生活之间不断作出权衡,需要与美国和国内反对党不断周旋来赢取对经济调整的时间,在执政党内部也需要保持团结统一。

(新华社记者 徐烨 王瑛)

巴西

筑底的一年

2017年对于巴西来说,失落中孕育着希望:反腐行动令众多高官富豪落马,但特梅尔政府支持率却没有提升,最低时只有5%。与此同时,巴西经济开始恢复增长又让人看到了希望,民众更加期待明年大选能够让国家真正重返发展轨道。

据巴西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前三季度巴西经济连续增长,三个季度环比增长分别达到1.3%、0.8%和0.1%。在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衰退后,这一回暖数据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信心。

通货膨胀率降低、就业率增加、基准利率降到4年来最低水平、消费者购买力回升……一系列积极信号表明,巴西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也对巴西的经济前景给予了积极预测。

经济复苏归功于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调整货币政策、减少公共支出、调整经济结构等。但在推进养老金改革等老大难问题上,特梅尔政府却因政治斗争而遇到困难。

里约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任毛里西奥·桑托罗指出:“政治危机给国家造成极大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典型事例是政治领导人无法在养老金等社保改革方案上达成一致,各政党出于政治目的在议会中对法案的通过设置障碍,而这些改革事实上是促成国家经济重新增长的有效方式。”

“洗车行动”是巴西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反腐行动,多名政客和企业高管已经锒铛入狱。在巴西国内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洗车行动”依然是关键词。

桑托罗认为,反腐行动一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让民众看到国家公共机构可以是有效率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另一方面,石油工业、民用建筑和农产品出口是巴西支柱产业,主要企业涉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017年的另一个难点是治安。去年,为保证里约奥运会顺利举行,联邦政府下大力气整顿治安,调集军队和国家安全部队协助警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随着军队和国家安全部队的撤出,各大城市特别是里约的治安状况堪忧,到今年12月初,仅在里约州死于暴力事件的警察就已超过120名。

明年巴西将举行大选,巴西人希望这次选举能够给国家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不过直到现在,大选局势尚不明朗。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前总统卢拉支持率最高,为34%,来自里约州的极右翼众议员雅伊尔·博尔萨纳罗为18%,其他潜在候选人支持率均在10%以下。

卢拉能否正式成为总统候选人还不能确定。今年7月卢拉因贪腐和洗钱罪名被判刑,卢拉的律师团队提起上诉。上诉期间,这位前总统可以不必服刑,但如果二审依然被判有罪,他将不得不服刑并在19年内被禁止担任公职,也将因此失去参加明年总统大选的资格。巴西司法机构表示,对卢拉的二审判决将在大选前做出。

支持率排在第二位的博尔萨纳罗出身军旅,能够获得高支持率是因为他表示要严惩腐败、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这些正是民心所向。然而他多次声称,如果当选,将重新恢复对美国的依靠,在这一点上,巴西国内反对意见众多。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大学国际法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认为:“意识形态上两极分化严重,让巴西很难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候选人,无论是左派的卢拉还是右派的博尔萨纳罗当选,都会因社会另一极的不满造成社会分化。”

卡瓦略强调,巴西民众目前并不悲观,认为巴西还是有机会的,“他们希望出现一名以较温和方式走出一条新路的候选人,能够惩治腐败,摒弃此前固化的阶级分野,让国家获得新生”。

(新华社记者 赵焱 陈威华)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