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之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个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但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固定的。
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是造成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把每年的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