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概括起来表现为五个前所未有: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财富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新资本理念,空间均衡的有限发展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5年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攻坚克难,取得阶段成效。2013年到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84个;2016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三是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再美好的愿景都是“空中楼阁”。党的十八大以来,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势如破竹。5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横空出世。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到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全国覆盖。在四批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一共受理了群众的举报13.5万件,其中有8万件涉及到垃圾、油烟、恶臭、噪声、散乱污企业污染,以及黑臭水体问题,督察行动确确实实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真心欢迎和拥护。截至目前,已有1万多人在中央环保督察中被问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中央环保督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五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三大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PM2.5平均浓度与大气十条制定出台的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7.2%。在水的方面,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同时,我国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迄今为止,我国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在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在新思想方面,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重要内容,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地位。人类文明进步有两个基本关系必须处理好,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社会动荡、国家衰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带来社会崩溃、文明衰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新要求方面,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
 在新目标方面,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在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就是要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中,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发展绿色金融,就是要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推进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就是要在这些绿色产业培育形成更多市场主体和新的增长点。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就是要紧跟世界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节约一切自然资源。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就是要把节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幅度减少水资源消耗,扭转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就是要打通生产与消费环节,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要使绿色消费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自身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这是防治污染、治理环境的基本方针。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就是要针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相对薄弱的问题,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和资金投入,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就是要改革这这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加快污染防治基础制度建设,尽快补上制度漏洞。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就是要明确环境治理中各主体的义务,政府履行主导职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发挥参与和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就是要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大计。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就是要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构筑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就是要通过规划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依据。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就是要针对我国缺林少绿的国情,集中连片建设森林,并持之以恒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就是要在停止天然林采伐基础上,完善相关政策,使这项制度可持续。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就是要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针对耕地退化问题,抓住粮食高产量、高库存的有利时机,通过轮作休耕使得超载的耕地休养生息。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体制保障。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就是要改革目前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推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以法律为依据、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和市场化机制为重要手段的制度体系。
 十九大提出的这些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续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白城市委党校)